Warning : session_start(): Unable to clear session lock record in /home/www1/www1/1/54/www.zz55.org2026/chapter.php on line 3
Warning : session_start(): Failed to read session data: memcached (path: 127.0.0.1:11211) in /home/www1/www1/1/54/www.zz55.org2026/chapter.php on line 3
第九十八章 文章双镇国,国学宫巡察来者不善_ 儒道读书人- 三五中文网
第九十八章 文章双镇国,国学宫巡察来者不善(1/3)
杜宁在备考的时候还有想象过,云国现在北有蛮族,南有匈奴,还以为会出现一些抗蛮驱匈的问题,让考生进献自己的策略,因为这才是云国的当务之急。> 可随后,杜宁又意识到蛮族与匈奴都是突然进攻边关,对于参加府试的学子而言,多数人都对蛮族与匈奴并不了解。> 打仗讲究策略,但策略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 就犹如治病一般,一个大夫不了解疾病的原因,就无法对症下药。> 若是胡乱猜想乱用药,到时候不仅仅只是解决疾病,还有可能带宿主一并干掉,从根本上彻头彻尾解决问题。> 那太可怕了!> 想通了这一点,杜宁也就是释然了。> “如果府试中的策论没有出现关于解决边关的题目,就有可能会在州试的科举中出现。”> 杜宁心里如此想,决定在将来的课余时间,得抽空多关注一下这些家国大事。> 特别是蛮族与匈奴,杜宁在有空的时间,都要多少了解一下。> 万一在将来的州试之中出现关于蛮族与匈奴的题目,杜宁也就可以从容应对,而不至于临时抱佛脚。> 杜宁看着“治国”二字题目。陷入了思考。> 若是写治国策,一般可以分为三个角度。> 皇帝角度、官吏角度,以及百姓角度。> 若是以皇帝的角度写治国策,就能让文章体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足以在众多文章中占据上乘优势。> 但这容易犯忌讳,因为有可能会被考官指责为揣测上意。> 三国时期的杨修是怎么死的?> 他不就是认为自己很聪明,觉得自己是曹老板的知己一般,时刻猜出曹老板心中所想,所以才屡次作死,最后被曹老板抓住借口斩了么?> 杨修自以为了解曹操的心思,却不知曹操最忌别人了解他的心思,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这种人脑子确实聪明,却只是小聪明,但行为却愚蠢的可笑。> 杜宁想了想,当今泓轩帝尚且年幼,站在其角度进献治国策确实能让文章达到上乘,但事后万一被指责揣摩上意,绝对会的得罪朝堂上的文武官员。> 这不是聪明之举。> 既然不适合以皇帝的角度写治国策,就只能考虑从官吏角度治国。> 官吏治国,不仅要服从皇帝颁布的政令,还得做到施行这个政令让百姓们安居乐业。> 然而对于多数的官吏来说,只要能够讨好上位爬上去,谁管下面人的死活?> 因此时常会出现官员阳奉阴违的情况,也会闹得许多民怨沸腾。> 从官吏的角度来治国,无非就是服从皇帝命令,实施朝政,上顺天子,下安黎民。> 小书亭> 这种拍皇帝马屁的文章,肯定会有许多考生去写。> 特别是那些追逐名利的读书人,就差把自己的脸贴到别人的屁股上了。> 杜宁想了想,只能是选择以百姓的角度来破题。> 以百姓的角度治理朝政,显得格局会很小。> 但却能写出无穷无尽的可能,能够引经据典的内容也很多。> 杜宁酝酿一下思路以后,开始破题献策。> “君王之治在于朝,官吏之治在于民,民之治在于社稷,然孟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臣以为然,欲治其国,先知其民所欲,而后整顿吏治,推行政令。”> 杜宁先是讲述了一遍皇帝、官吏,和百姓的关系,通常都是皇帝治理官员,官员治理百姓,百姓治理土地。> 这是一个治理的顺序。> 而杜宁认为,治理国家的要点不在朝堂,而在于最基础的百姓。> 你能让百姓吃上肉,那无论是官吏还是皇帝,伙食肯定会比百姓更好,不可能会差。> 反过来看就不一定了,皇帝和官吏大鱼大肉吃喝,不见得百姓也能过相同的日子。> 因此,杜宁站在百姓的角度答题,引用《孟子》所言,围绕治国主题献策。> “民强则国强,民富则国富,民智则国智……”> 杜宁不仅说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也提供了一个治国的思路。> 想要治理国家,首先得要站在百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百姓吃不起饭,你就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百姓需要一个有才干的人做父母官,就挑选清廉的官吏前往任职,这样一来就能顺应民心。> 民心所向、所往、所欲,才是治国的中心。> 有了这个中心,治理朝堂就有了一个标准。> 如此百姓兴旺,国家昌盛,何愁天下不能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