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如来佛祖的馈赠(1/5)
张牧之纵使如今成就阳神境界,身负法力神通,然而依旧未得正果,说到底依旧是人。>
所以当释迦牟尼将他认作“弥勒尊者”,并说他有一颗真正的佛心,拯救未来劫数非他不可等等言语时,张牧之心中就不禁生出自得之意。>
不过张牧之总算知道要点脸皮,心中思量片刻后还是实话实说:>
“释尊说贫道有一颗佛心,便将贫道认定是弥勒尊者,其实是抬举贫道了。”>
“在贫道心中确实能将天子和百姓等同视之,上界诸神也不比凡间众生更加高贵,这并非是贫道有佛心,而是同贫道幼时经历有关。”>
“释尊或许不知,在贫道生长的未来世界,皇帝早已经被赶下龙椅,天下无人敢称皇称帝。”>
“而彼时漫天神圣也隐匿无踪,纵使我等道士也无法感应三界诸神,什么科仪、法术都成了摆设。”>
“在那个年月,天下大势便是以人为主,皇帝神仙都成了虚妄,纵使山河革鼎,也需以救国救民的名义才能成事。”>
“贫道虽被道祖从末法世界接引至此,修成神通法力,其心性却难免受当初经历的影响,不再以天子、仙神为贵,反倒是在意天下百姓更多一些。”>
释迦牟尼端坐在菩提树下,脸上皮肤干燥,嘴唇上也因干渴崩了皮,然而清澈的眼神中却满是笑意。>
这位被称为“如来佛祖”的贤者听完张牧之所说的话后非但不失望,反而更加确认这小道士就是自己所找的人。>
只听释迦牟尼微笑着对张牧之道:>
“按我佛家经意来讲,心由五蕴而成,人在世间所见、所经历的一切,才形成了一颗独特的心。”>
“就像是秦人尚武,唐人尚奢,赵宋时偏居一隅,人心思安,将期望寄托于佛道,这都是人心受外界影响的表现。”>
“众生智力有限,目光也短浅,对未来所求不过一日三餐能吃饱饭,不过多赚一些金银,行路艰难时想的也仅是千里马……”>
“但你不同,你的心不受当前限制。”>
“你所持之心在未来或许是一颗人人皆有的平常心,但在如今这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世界,又何尝不是一颗佛心呢?”>
“若真到了需要在无量众生和贵人、神明百姓之间作取舍之时,唯有你才会选择众生,而不是将他们视作无关紧要的草芥,这怎地不是救世的弥勒呢?”>
张牧之闻听此言,不由得想到了两年前邪神孙本之患,当时孙本为了找朱家子孙报仇,却要祸害大明江山,使南京城几十万百姓受难。>
当时三界众神之中有九成九都将其视作理所当然之事,唯有张牧之自己辛苦谋划奔波,甘愿将杀孽揽在自己身上。>
即使雷部王灵官、马王爷及几个天君在张牧之行事时多有助力,那也是对张牧之的爱护,将他当做自家人,而不是真的心存万民。>
雷部众神都是赏善罚恶之神,他们尚且是如此想法,更何况其余神明?>
在三界众神眼中,皇帝德行有亏,江山就应该动荡,这叫天人感应,至于这万里疆域内的百姓生死,又有哪个真的放在心上了?>
若按释迦牟尼的说法,这三界之中若真有能为了百姓而不把皇帝、神仙当回事儿的,也就只有张牧之了。>
张牧之明白了释迦牟尼的想法,不过还是推辞道:“贫道纵使能将百姓生死放在心上,也能将帝王、诸神平等视之,却远未到做那就是救世之主的地步。”>
“好叫释尊得知,贫道刚被接引至此时,也只想着炼成神通法术,得享长生道果而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