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郚乡赋诗(2/3)
名望俱佳,且还是蔡琰的爹,陶应的准丈人,典韦对他很有好感,愿意亲近。>
“汉升、恶来你们坐下,岳丈坐我的位。”>
今日宴饮属于大联欢,不是正式场合,陶应自然拿出晚辈身份,将自己的位子让给蔡邕,他却从旁边又拽过一张无人坐的椅子,在对面坐下。>
如此一来,一张桌子,四人相互对坐,完全可以搓麻将。>
见陶应、蔡邕二人都没有意见,典韦也很自然地坐了下来,第一次经历这种场面的黄忠也就坐了下来,心中却波涛滚滚,热浪滔滔。>
“丹阳王怪不得能有今日之势,不仅仅靠兵甲之利,还有亘古少有的政通人和!”>
蔡邕自然不是跑来找陶应喝酒的,他不找陶应的麻烦,总感觉不到做丈人的优越。>
“陶重光,你几时娶文姬过门?”>
蔡琰最近半年几乎与陶应形影不离,刚刚又一起出门一个月,在众人眼中,她早就是陶应的女人了,也不再提与卫仲道的婚约,蔡邕也就不再忌讳。>
“卫老二退婚了?”>
以前陶应上杆子占蔡邕的便宜,蔡邕总是拿卫氏搪塞,今日突然态度大变,让陶应为之一怔。>
“还需要他来退婚吗?”>
蔡邕不满地将酒樽磕在桌子上,下颏的胡须无风自动。>
“那等我杀了卫仲道,立即娶文姬进门。”>
陶应明白了蔡邕的心思,眉头一挑,故意做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
“你……”>
“好,今夜我便与文姬洞房花烛夜!”>
看到蔡邕要发飙,陶应立即改口,一本正经地表态。>
“想得美,你必须明媒正娶!”>
看到陶应服软,蔡邕的火气又降了下去。>
“好,我明日便找个媒人,到岳丈家中下聘。”>
“重光,你看我给你做媒如何?”>
陶应与蔡邕正说着,孔融已端着酒杯走了过来,身后还跟着一个人,大约四十来岁,身高八尺,稍显消瘦,留有长须,目光炯炯。>
“老师给弟子作伐,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陶应起身快速瞄了一眼孔融身后之人,毕恭毕敬地向孔融施了一礼,这是专为感谢孔融做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好,此事包在为师身上!”>
陶应如今掌控三州之地,被朝廷刚刚又敕封为丹阳王,却对孔融态度不变,这让孔融很是欣慰。>
当然,孔融如今的名气,已不仅仅局限在士人之间,随着《泰山周报》刊载孔融的典故,孔融让梨的故事,几乎妇孺皆知,名气早盖过他先祖孔圣。>
陶应的亲善,加之治下政通人和,风调雨顺,日新月异,这也是孔融拒绝董卓征辟的原因所在,他留在鲁郡,过得更自在,更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重光,来,为师给你引荐一位贤达!”>
笑颜逐开的孔融拉着陶应的手,将身后之人让了出来。>
“琅邪诸葛玄拜见丹阳王!”>
不待孔融介绍,迎着陶应投来的目光,诸葛玄率先躬身下拜。>
“原来是胤谊先生莅临,久仰久仰!”>
一脸豁然的陶应忙回了一礼,心中却在想着其他人。>
“诸葛玄在这里,他的侄子诸葛瑾、诸葛亮会不会也在这里?”>
诸葛玄起身,快速扫视陶应一眼,见陶应一脸亲和,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