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一千一百八十章特区模式(2/2)

国建设和发展经济特区呢,并不能说只是在那里画了一个圈圈就不管了,而是投资力度相当大,政策方面倾斜,钱财方面倾斜,把一切好的东西都先优先放到特区。

在招商引资之前,特区一般都是先完善投资环境,包括完善投资的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

基础设施结构中以通电、通水、通路、通讯、通煤气、通排污、通排洪和平整土地为主体的“七通一平”等。

后者包括政治条件(政治、社会、政策等的稳定和法制的健全)、管理水平(政府的效率等)、经营条件(货币和物价、外汇管制、金融、信息服务和自主权等状况)、人口素质和市场、政策优惠(税费等)等。

在特区里面,外引内联有机结合,发挥特区的四个窗口(技术、知识、管理和对外政策)和两个扇面辐射(对内和对外)的枢纽作用。

建设特区的目的则是努力探求建立一种灵活而有效地适应国际市场规律的特区经济体制模式。

为此,需在计划管理体制、企业管理体制、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劳动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以及财政金融体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拿深圳特区做比喻,中央为什么选择深圳作为最初的特区呢!是因为深圳位于中国南部海滨,毗邻香港,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

这个地方呢!交通便利,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香港和深圳交界的地方总共有三处,分别是深圳湾口岸、沙头角口岸和罗湖口岸三个地方,通过这三个地方的口岸都能够往返于香港和深圳之间。

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就要回归中国,那么,建设深圳特区的意义就更为重要了,所以,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落在了深圳。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