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8.朝三暮四计(2/2)

要的事:度支要给种子、农具、耕牛、铁等诸般钱物,另外还要运来支持营田兵‘三月所食之粮’,毕竟营田是要等段时光才能有收获,至此前他们所吃的所穿的还要度支司负责。

但毕竟朝中有人好办事——本来户部判度支和东南盐铁转运使已被杨炎上奏罢废,可正如刘晏所预料的,“户部的金部、仓部原本已名存实亡,而今仓促间要接管利权,怎可能胜任?”于是杨炎只能提拔叫赵赞的为户部侍郎兼判度支,重新负责西北边军财政及盐利;同时又让杜佑为权知江淮转运使,取代原来刘晏的角色,督促两税钱、斛斗米及盐利的输送,一切照旧,可谓换汤不换药——很快在接到崔宁、朱泚、段秀实等宿老的奏疏后,皇帝亲自要求度支司尽快“打钱”。

赵赞不敢违背,便真的发给钱、帛、盐于平康坊泾原进奏院。

而进奏院又行牒文给长安的商人们,萧乂等积极响应。

度支司笼络商人的法宝在于“虚估法”,这也是刘晏的发明,刘晏在东南执掌利权时,推行榷盐法,食盐的专卖便成为暴利行业,每斗盐价钱在三百文(榷盐法前,每斗盐才十文钱,比较下不难有所感受),其中官府可得百文钱,盐商可得百文钱,利润率百分之一百,那么自然盐商趋之若鹜。刘晏便和盐商达成协议,鼓励他们用绢布来换盐,每匹绢布价格他抬高二百文,是为“虚估”,让盐商有利可图,随后又让盐商出钱,用船将这些绢布送到京城,再分到西北边军士兵那里充当衣赐(给钱没用,西北边地当时的荒残情况,你有钱都买不到粮食、布帛)。

这次度支司的赵赞在朱泚、崔宁等大臣建议下(实则就是高岳的方案),也照葫芦画瓢,同样“虚估”给商人些利益,让他们采购各种物资,再组织队伍,源源不断地运输物资从京城往西出发,运到百里新城后清点核查后,由高岳在牒文上盖上泾原军府和原州现在营田巡院的印章,这群商人再回去,直接去京城的泾原进奏院里凭印章、牒文领取钱或盐。

这就是高岳所说的“以商补军”的环节之一。

在长安的商队出发前,百里旧城前的一株大甘棠树下搭起草棚,高岳坐在其下蒲席上,刘德室、明玄分坐其后,恰如昔日“燕召公治政”般,将灵台全县的民户唤来,要貌阅整籍。

这一整结果真的是惨,整个灵台县的民户,才三百户上下。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