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79章 皇帝夜访(2/3)

懂得韬光养晦的人,很低调。就算到了杨广快死了,也一直不肯马上起兵,急的裴寂刘文静李建成李世民那些人不得了。李渊起兵后,不断的封官加爵,向李密拍过马屁,向突厥联过盟借过兵,对那些原来了隋朝的官员贵族们,更是大肆拉拢,封了无数的勋官爵位。感觉李渊当皇帝真是最轻松的那个,但张超觉得李渊能当上皇帝,绝不是靠了自己的儿子。只能,李渊其实是那种笑面虎的角色,看着总是人畜无害,其实相当的精明能算计,就跟李渊一向比较崇拜的姨父杨坚一样。手腕厉害。张超暗暗打量李渊,发现李渊其实长的还行,年纪虽然快六十了,但精气神不错,就是胡子有些稀。面皮有皱,怪不得以前杨广曾经叫李渊阿婆面。有传李渊还有三乳,可惜张超看不到。李渊拉着张超的手笑着,秦琼是他驸马,而张超又是秦琼义子,因此算是他的外孙。这番话出,让站在边上的那些宰相和学士们都大吃一惊。如裴寂这样的李渊心腹重臣,虽然跟着李渊多年,熟知道李渊行事手段,知道他最擅长的就是高封厚赏以拉拢人。可出这样的话来了,也还是有些让人意外的。李渊问了张超一些话,和超都老实的答了。其中就有到印刷术和编书的事情,李渊抚着胡道,“年少有为啊!”然后突然就让一旁的黄门侍郎温大雅拟旨。封张超为武安县开国伯,加实封百五十户,通前一百户真封。还加张超为崇文馆大学士,并翰林院学士。此时本来没有翰林院。李渊今天却新设一个翰林院,然后把东宫的崇文馆学士,和天策府的文学馆学士,全都授以翰林院学士之衔。翰林院学士不是正式的职官,而是相当于一个加衔,翰林学士各依本官品级。对于这一众学士们来,就是能够多领一份俸禄,并不需要真的去翰林学士院当差,也没差可当,翰林学士们好听是备皇帝顾问,但其实也就是个加衔。张超也不知道李渊为什么要突然弄一个翰林学士院,然后把两个儿子招揽的学士们都给弄进去了。翰林院学士、崇文馆大学士、太子洗马、崇文馆副馆主、武安伯张超。名字也有一串头衔了,能领好几份俸禄。还加了五十户的食邑真封,有一百户了。对于皇帝老子的公然挖人行为,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没什么。反正皇帝也只是给他们的学士加了个翰林学士衔,又没解散他们的文学馆和崇文馆,也没有把人调走。听张超他们编的这本字典,张超已经取名为武德字典,李渊表示很满意,哈哈大笑,一脸的皱纹更多了,真的跟个阿婆似的。编本字典,就编成了大学士和武安伯,这让厅里的其它学士们很羡慕。大唐虽然爵位不怎么值钱,但除非是那些朝廷宰相重臣们,要不然文官封爵还挺难的。一般宰相封个国公是没问题的,但如这些还在秦王府和东宫的学士们来了,大部份的人连个男爵都还没有。张超却一下子就从子爵升到了伯爵。张超自己也对这个突然的升爵有些意外。更让张超意外的是,李渊问了雕版的好处后,倒也没有要让张超献出来了,而是跟裴寂,让朝廷拔笔钱出来,然后把翰林院建起来。李渊的意思是翰林院以后就如现在这些学士在张家一样,是这些学士们整理注释经义,编纂图书的地方。李渊让张超他们这些学士以后就到翰林院里去编书,编完字典了,还可以把九经再整理一遍,编一套大唐官方注释版出来了。“以后修国史的任务也就交给翰林院了,晋朝、南梁、南陈、北齐、周、隋,还有南朝、北朝,这些都还没有正史,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这些翰林学士了。”这就是李渊给张超他们的任务了,编一套大唐官方注解版的经典,还要把南北朝时那些没有修过正史的朝代,修史。唐朝现在用的经典是九经,因此他们就得编一套九经注疏,或者九经正义。编史的任务更重,晋至隋,有六个朝代的国史要修,另外还得专门为南北朝各修一本史,这等于要修八本史书,虽然从晋到隋,加起来了也没几百年,但越是如此,这史书越是难修。不过历朝历代,能为官方受命修史的人,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