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733.聚会(3/4)

“那还等什么,走啦!”

一帮人,浩浩荡荡的朝不远处的神话ktv走去。

ktv这东西,应该没有人不知道。ktv是起源于扶桑,从早期在酒馆里的3人走唱乐队发展到卡拉ok,卡拉就是日语“空”的意思,而ok就是英语orchestra——交响乐队的前两字发音,扶桑人就喜欢各种造字,然后就把把这两个字结合起来称为卡拉ok,也就是无人乐队的意思,后来传到宝岛,把卡拉ok装在房间里然后取名为ktv,k为卡拉ok的第一字,tv为mtv的后两字,组合而成就是ktv了。

20世纪90年代,应该是卡拉ok最风行的时候,但这也经过一连串的演变。

在初期,周方远还记得他小时候,曾见过有人会推着一台卡拉ok作流动式的生意,它带有两个麦克风和一个钱箱,不放进钱去,机器就不会播放伴奏音乐,麦克风也不起作用。这和扶桑一开始推出卡拉ok的情形很像。后来仿效扶桑的场地设计由开放式转而成为包厢式的这一段时间内,由于属高价格、高享受,所以除了商业聚会、洽商之外,一般人在经济条件许可下,都选择购置一台卡拉ok。可是近几年来,家庭卡拉ok机被束之高阁,城市里的卡拉ok厅发展到量贩式。

随着哈日族的风潮开始盛行时,这股ok风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吹进宝岛,被正式译为卡拉ok。香江、内地包括东南亚基本上延承了宝岛的风格,以ktv的形式为主。一开始,宝岛完全仿效日本的开放式空间设计,但是效果并不好。

于是就有宝岛商人将原有的包厢式小视听中心与之结合起来,经改良后,出现了以包厢为主的ktv。即可以欣赏画面,又能引吭高歌;互不干涉,跳舞的跳舞,表演的表演。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的卡拉ok不单单只是提供唱歌的地方,如今的卡拉ok似乎是一个贬意词。1996年以后,随着酒吧、d厅等更丰富的娱乐方式的介入,卡拉ok失去了原来一统天下的地位,娱乐场所的门牌上已经少见这四个字了。但卡拉ok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它不断地变换着经营模式,以ktv、club、酒店包间、量贩式ktv的面目一而再再而三地咸鱼翻身,以往单纯的唱歌之地衍生出了餐饮娱乐商务交际等多条龙服务。

而在北桐这边呢,ktv也就是这两年才红火起来的,之前有吗?也有,但是很少,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北桐市,社会治安混乱,像是ktv这样的地方,难免三教九流汇聚于此,整天打架斗殴屡见不鲜,久而久之,就在普通来百姓心中留下了“混乱之地”的骂名。尤其是这里面还有很多纹身人士。

其实说起来,纹身什么的,国内是早就有了,甚至在古代就有纹身了,而且纹身准确来讲只是一种装饰品,就和手镯项链这种,理论上讲是没什么差别的。在国外,纹身更是很普通的东西。但国内不一样,要考虑国情的,对于国内的老百姓来说,纹身,并不是一个能被大众所接受的东西。就算是再好的好人,一旦你纹了身,很多人只要看见你第一眼,就会下意识的觉得你不是个好东西。你可能会觉得冤枉和委屈,但有什么办法呢?国情就是如此,普通老百姓绝大多数就是这么认为的,第一映象就不好,还用说其他的吗?

所以这样的人多了,ktv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不是好孩子该去的地方。

直到这两年,社会进一步发展,渐渐的,老百姓也比较能接受ktv了,里面虽然偶尔还会有打架斗殴的情况发生,但毕竟只是极少数。

闲话扯远了。

一帮人,浩浩荡荡来到ktv,女士们唱了一会儿就相约着出去逛街去了,剩下一帮男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还是马正伟突然怪笑两声。

“哥几个,咱们不如找几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