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20章 压力(1/3)

做事情最难的是什么?朱由检认为是跨出第一步,越是过程漫长的大事件,这第一步就越难跨出。事实上有些看似毫无成功可能的事情,当你有勇气跨出第一步时,最少就已经将某种可能抓在了手中。

就比如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心红军丢下江西根据地转移时,几乎没有一个人会知晓他们是开创了长征奇迹的巨大红军,而不是第二个石达开。

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不管崇祯做什么都不会缺乏支撑者和反对者,而他所需要的做的便是将支撑者弄的多多的,把反对者削弱成少数而已。

经过十一年的改革,朝廷已经在河北地区获得了最广泛的支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昔日的北直隶已经成为了崇祯的基础盘。这并不是如过往那样,天子只是从当地的地主士绅那里获得的支撑,当地百姓的虔诚是通过本地士绅地主转移到他名下的。

这是通过退役军人协会、农会、公社组织、县议会、学校,直接把朝廷的统治施加到农户头上的周密把持。河北士绅对于自家土地上耕作的百姓把持权利,已经被削弱到有史以来的最低。公权利已经进乡进村,重新构筑了大明朝的权利基础。

正是凭借着对于河北地区的彻底控制,朱由检才有这个底气跨出对于南方士绅阶层的寻衅。而崇祯十二年的河南大旱,也迫使他放弃了缓缓对付南方士绅的策略,决定采用一种激进且暴力的手段,敲开江南士绅对于处所政权的把持包揽。

不过崇祯也很明确,在没有外力的推动下,内阁的这些阁臣们是不会这么轻易的跨出这一步的。因此在他向钱谦益交底之后,便立即招来了崔呈秀、冯铨、孙之獬等人,开端营造时势,以逼迫中枢大臣们表明自己对于接济灾荒的态度。

于是大明时报上开端成编累牍的涌现了北方各地灾情的汇报,同时开端呼吁大明高低各阶层同心协力的反抗这百年一遇的北方大旱。崇祯亲身撰文刊登于时报上,认为抗击旱情不仅仅是灾区百姓的事,同样也是全大明百姓的事。

他还认为,这是一场人和自然搏斗的战斗,朝廷尽不能袖手旁观,看着灾区百姓自生自灭。朝廷必须以反抗外敌进侵的心态,领导和凝聚全国的气力往打赢这场战斗。在真实的战场上出卖祖国的叛徒要处以极刑,那么在抗击旱情的战场囤粮居奇损坏抗灾的人,同样也是国民的敌人,不应当再受到法律的掩护。

崔呈秀、冯铨随即响应了天子的号召,领导着北方的士绅组建了赈灾捐助物质慈善会,主动捐出钱财前往南方和海外购置粮食,以赈济灾民。而北方的不少大地主和粮商们也公然表态,在这样的灾荒之年尽不囤粮居奇,也不国难财。

从京城真个舆论声势,很快席卷了北方诸省,博得了受灾各省士绅百姓的支撑。接着是浙江、福建、广东、云南等南方省份的声,这让还在摇摆不定的内阁阁臣们陷进到了一个困境之中。

江南士绅们的权势虽大,但也不及此时关注内阁动向的北方士民对他们的舆论风评。大明朝的官员重的就是名誉,只要名誉不被败坏,哪怕暂时失往了官职,总还有复起的盼看。但是一旦坏了名声,这官是无论如何都做不下往了。

当下京城和北方的风潮已经刮起,拯救灾情已经成为了政治正确,任何敢于在这点上出质疑的官员,无疑就即是是政治自杀。而崔呈秀、冯铨领导组建的慈善会,更是博得了北方士民的极力夸奖,这甚至将两人身上的阉党污点都洗往了不少。

崔呈秀、冯铨可不是孤家寡人,他们下面有着各自领导的部分和众多北方士绅的支撑。这两人的名誉高涨,顿时引起了内阁诸臣的警惕。在当前的局面下,假如内阁倒台而什么人能够受益的话,显然是这两位有重新组阁能力的阉党骨干了。

此时的内阁六部,权势最大的自然是改革派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