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尘埃落定(4)(2/3)

士接受了讲武堂的教育,牢记了登莱新军的军纪军规,不管是满人还是蒙古人,在登莱新军之中不会遭受太多歧视,且他们的家人也得到安置。

这一招,彻底稳定了北方,少数心怀叵测的满人权贵,丝毫没有机会,他们无法招募人员,稍微不注意,就可能被身边的满人举报,最终丧命,而大量的蒙古人进入登莱新军之中,也能够影响到蒙古部落,促使蒙古部落尽早臣服大吴朝廷。

这一切,都还差一个契机,这个契机就是布木布泰,已经灭亡的大清国之皇太后。

文华殿。

吴宗睿放下手中的奏折,对着曾永忠、卢发轩和廖文儒开口了。

“迎娶博特氏的事情,内阁来安排,科尔沁部落会派遣他们的多罗贝勒送亲,朝廷要善待他们,给予他们积极的信号,至于说布木布泰和福临在京城安顿的事情,今后不要提及了,朝廷没有必要斩杀他们,我们已经基本稳定了北方的局势,八旗军彻底覆灭,这让我们有了足够的自信,此事皇家日报上面也不要刊登太多的消息,免得引发诸多不好的议论。”

“乔明俊领兵驻扎在奴儿干都司,且领兵打败了沙俄的军队,迫使沙俄军队拿出来大量的钱粮赔偿,做的很不错,还要警告沙俄,今后若是还敢有此等的行为,登莱新军就要加倍的偿还,只不过奴儿干都司的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朝廷需要时间来彻底修好前往奴儿干都司的官道,所以对于乔明俊他们的关怀要更多,沙俄赔偿的钱粮,不必运往京城,就由乔明俊做出处置,算是朝廷给予他们的奖赏。”

“刘宁率领的五万登莱新军将士,已经进驻蒙古大草原,原来我准备让刘宁稍等,不急于在蒙古草原筑城,现在看来不行,此事不能够继续拖延下去了,务必尽快在蒙古草原筑城,以完成对整个蒙古草原的直接管控,此事我已经有了定夺,内阁拿出更加详尽的方案,朝会讨论之后,圣旨明发给刘宁。”

说完这些话,吴宗睿再次拿起了桌案上面的奏折,不紧不慢的翻开了。

“朝中有人建议,左都御史应该要进入内阁,先生,路廷,文儒,你们怎么看。。。”

大殿里面瞬间沉默下来了。

左都御史黄宗羲,其上任本来就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没有吴宗睿的鼎力举荐,仅有着举人功名的黄宗羲,一辈子能够做到知县就是上天垂怜了。

黄宗羲在督察院没有做出来太多的成绩,与吴宗睿的期望有着不小的差距。

这里面的原因,吴宗睿很清楚,历史上的黄宗羲,为复社的骨干成员,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等思想,可以说,在学术以及思想方面,黄宗羲不愧为大儒,不过在为官和从政方面,黄宗羲没有丝毫建树。

说白了,黄宗羲钻研学术很在行,从事实际的工作能力一般。

书呆子本来就不大可能做一个好官僚。

吴宗睿已经有了调整左都御史人选的想法。

督查院的权力在逐渐的增大,在抑制官吏贪腐方面,发挥出来了重要的作用,大吴朝廷彻底废除言官之后,督查院的重要作用瞬间凸显出来,可惜的是,黄宗羲没有能够很好的把握这个时机,让督查院上下拧成一股绳,为大吴王朝不断前行奠定强有力的基础,反而是抱着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试图以教育和训导来矫正官吏的偏差。

黄宗羲的思想里面,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认知,那就是欣赏言官制度。

这是吴宗睿无法容忍的,大明的言官制度,一无是处,养就了一帮夸夸其谈、不做实事之人,大幅度推动了党争,加快了明王朝的覆灭。

打破沉默的是廖文儒。

“皇上,臣以为,左都御史应该要进入内阁,只不过臣觉得,黄大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