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八十四章 适得其反(2/3)



这样做,怎么说都不合适,也不符合官场和朝廷的规矩。

洪承畴不是初入朝廷之人,这么做肯定经过了考虑,所以张至发不会开口提醒。

几乎没有怎么思索,张至发紧跟着开口了。

“洪大人曾经在西北抵御后金鞑子,维护我大明边关,后又领兵剿灭流寇,获得多次战斗的胜利,深得皇上的器重,对于军事部署方面的事宜,还是很清楚的,本官从未领兵作战,倒是要向洪大人请教了,这指点的话可不敢说,日后洪大人若是有什么为难的地方,本官能够帮忙的,一定会尽力。。。”

听见张至发如此说,洪承畴眼睛亮了一下。

“那下官就感谢大人了,下官今日遇见一件事情,还想请教大人该如何处置。”

张至发微微点头,眼睛里面闪过一丝阴霾。

“下官说的是有关辽东以及北方相关事宜的安排,辽东之战,我朝廷大军打败了后金鞑子,辽东以及边关暂时稳定下来,奈何北方流寇趁此机会作乱,导致北方诸多地方不稳定,兵部拟提议,将用兵的重点放置彻底剿灭北方流寇方面,且抽调部分的辽东边军,参与剿灭流寇的战斗之中,至于说辽东和边关,则维持当前的稳定。”

“下官对此安排不是很赞同,其理由有三。”

“其一,辽东之战取得胜利,的确是稳定了辽东和边关的局势,不过后金鞑子的骁勇,举朝皆知,若是朝廷忽略辽东,将防御的重点放置剿灭北方的流寇方面,特别是抽调辽东边军进入北方剿灭流寇,必将削弱辽东和边关的防御,导致辽东和边关空虚。”

“其二,后金鞑子在辽东之战失败,肯定不甘心,会想方设法报复,以往有这等的情形,当年后金鞑子进攻宁远城池,遭遇失败之后,不长时间就卷土重来,规模和声势更大,此次的辽东之战,与当年的宁远之战,如出一辙。”

“其三,北方的流寇,尽管表现颇为猖獗,攻城拔寨,但其实质上面是流动作战,若是以大军的形式予以剿灭,则流寇会躲进深山之中,让朝廷大军无可奈何,此举让我朝廷大军白白的消耗粮草,还会让地方上无法彻底稳定下来。”

“结合这三个理由,下官认为,剿灭流寇的战斗,需要持久,以少量精锐的兵力,追击流寇作战,其余各镇的大军,固守城池和要塞,堵截流寇逃窜的路线,同时要求地方上规范百姓,让流寇无法筹集到需要的粮草。”

“至于说辽东和边关,需要维持目前的兵力,必要的情况之下,还要抽调各镇的兵力,加强防御,随时准备迎接后金鞑子的反扑。”

“下官将自身的建议提出来了,却被杨大人否定,下官不服气,与杨大人争论,可杨大人却说下官对于朝廷整体的军事部署不熟悉。。。”

张至发听得很仔细,他明白洪承畴的意思,大凡朝廷关于军事上面的重大部署,最终都会经过内阁,作为内阁首辅的张至发,还是有一定的建议权和决定权。

张至发本以为洪承畴入朝为官多年,应该是明白朝中很多事情的,现在看来,洪承畴的确是长期在外为官,一心想到的就是镇守边关和剿灭流寇,压根不明白皇上的心思,也不知道自身已经陷入到权力的旋涡之中。

杨嗣昌这样的提议,一定是皇上默许的。

杨嗣昌举荐熊文灿出任五省总督,负责剿灭流寇的事宜,肯定会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予以倾斜,让熊文灿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的剿灭流寇,而更加关键的理由是,皇上和朝廷抽调辽东边军参与剿灭流寇的战斗,则辽东守卫的事宜,由蓟辽督师吴宗睿和其麾下的登莱新军完全负责,若是流寇再次侵袭辽东,则登莱新军要全力抵御。

皇上巴不得出现这样的情形,让后金鞑子和登莱新军两败俱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