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重庆震动(2/3)
一名白发皓首的监察委员,站起来,慷慨激昂的说道:“诸公,顾某人镇守贵阳,统兵四十余万,彼时,贵阳尚未遭到日军进攻,其主力三十余万人,被唐副委员长的部队,吸引到都匀附近,在贵阳外围,只有七万余日军,可他顾某人做什么了?什么都没做,白白浪费了二十余天的宝贵时机,使日寇主力,可从容再次进攻贵阳,导致贵阳失守,陪都受到严重威胁,这一切,都是顾祝同并作为造成的,因此,老朽建议,立即将顾祝同撤职查办,以儆效尤,以谢国人!”
老者的一番话,引起了大家的议论,一个舞文弄墨的老先生,还这样懂军事问题,真是难得,看战局比顾祝同还透彻,有了解其中内幕的人,悄悄的对身边的人耳语到:“老先生的亲侄子,在顾墨三手下当团长,此次贵阳城破,战死在撤退的路上,老先生这是要讨个公道,恐怕顾祝同这次不掉脑袋,也会丢官去职。”
军事将领们,却是另一番想法,黔南战局,的确如同老先生说的那样,出现了极为有利的局面,如果善加利用,就是不会有贵阳惨败了,可他们甚至其中的奥妙,没有蒋委员长的话,顾墨三连一个兵都不敢动,此公绝对听话。
换做是其他的将领,就是拼着被老头子责骂一顿,也要利用这次机会,最起码把那七万多日军歼灭或者是击溃,就连陈诚也是这个想法,可他也是从黔南败退回来的,他指挥的黔南防线西路军,打得也不添彩,此时,也不好意思发表高论。
说来也窝火,中央军在黔南防线的三员大将,东路军总指挥刘峙,被唐秋离弄到广州关起来,嫡系部队成了人家的菜,西路军总指挥陈诚,也是一败再败,退守贵阳,中路军总指挥顾祝同,比陈诚败得更早,是三路大军中,最先退入贵阳的。
高居首座的蒋委员长,不乐意听了,语气转冷,不悦的说道:“墨三也不容易,还是有功劳的,在几十万日军的围攻下,带出来三十几万部队,使**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这就很难得了,诸位,今天召开的不是军事检讨会,不是要追究那个人的责任问题,而是研究如何防守重庆的问题,不要被日本人逼得再次迁都才好。”
众人听得瞠目结舌,顾祝同丢了贵阳,丢了十几万部队,还有功劳了,敢情,在蒋委员长的心目中,打了败仗不要紧,关键是别把他的家底儿给折腾光了,这是什么逻辑,众人嘴上不说,暗地里却腹诽不已。
蒋委员长对顾祝同袒护到如此程度,就算是有不同的看法,那个还当面触这个霉头,脑门儿上都刻着蒋系的标志,都是一条船上的人,没到墙倒众人推,落井下石的时候,何必趟这趟浑水,得罪一大片人不说,还让老头子记恨,得不偿失吗。
蒋委员长一番话,就制止了对自己心腹爱将顾祝同的声讨,控制了会议的走向,他也很满意,国民政府这条大船,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放缓语气,问道:“军方将领们,对保卫重庆,有何高见那?不妨说出来,大家探讨一下。”
说完,眼神依次扫过几位军方重量级的将军身上,本来,张治中是接替顾祝同最合适的人选,在淞沪战场就打得很出色,可是,他与唐秋离的关系密切,而唐秋离的部队,就活动在黔南一代,不是给两人创造再次接近的机会吗?
卫立煌也是一员战将,有担任战区统帅的经验,打起仗来很有一套,可此人桀骜不驯,很是不听话,如果委以重任,与日本人接战,打到红眼睛的时候,难免会有抗命不尊的举动,恐怕会把自己辛苦积攒下来的家底儿,给折腾光了。
辞修本来是个合适的人选,打仗有一套,又对自己忠心耿耿,可他也是从黔南吃了败仗回到重庆的,再次委以重任,恐怕难以服众,其他的将领,也会有意见,人心不齐,恐怕难以驾驭。
蒋委员长的目光,在一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