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六百一十八章 剃发令出。(1/4)

朔风如刀,卷着从极北苦寒之地来的雪花,仿佛是一柄无形的利刃,掠过华北平原,宰割着这块土地上的芸芸众生。很快便是万里飞雪,将天地间万物笼罩上一层银装。

但是,公子王孙自然可以兽炭红炉倚红偎翠的赏玩雪景,升斗小民们则是奋力挣扎着求生。

但是,风雪中回荡着另一个声音,却是让华北平原上各处州府都为之颤栗了。

从京城来的快马,将多尔衮颁布的昭命带到了各地官员士绅面前。

剃令。

诏令中的限期极严,“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同时声明:“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换句话说,剃与否,即是敌我之间的界限;因而又有两句惊心动魄的口号:“留头不留,留不留头。”

与剃令同时而来的,便是多尔衮在户部的奏本上批示后,明天下的旨意。从公文到日,各地便按照万历年间的税制和优免则例缴纳钱粮赋税。

税制改革,保护各地官员士绅的利益,进而获得他们的全力支持,这是多尔衮在接见了王弘祚之后打定的主意。否则也不会如此雷厉风行的推行起这个税制改革,准确的说是恢复旧制度。

而剃令,则是逼着那些官绅们站队的手段。

这个手段,便是当日在摄政王府议事时那个题本当中来的。

此时清兵刚刚入关,衣服鞋帽,仍沿明制;前朝的降臣,还是头束在头顶心,用簪子扣住,加上“进贤冠”;穿的也还是宽袖长袍,袍服也仍旧是飞禽走兽。朝廷之上,金钱鼠尾的班,衣冠禽兽的汉人降官一班,服饰不同,径渭分明,原也相安无事;不料有个无耻的山东人,出了一个花样。

这个人叫孙之獬,山东淄川人。原是明朝的进士;为了求大富贵而献媚新主子,先剃改装,换成满人服饰。汉班看他服饰不同,羞与为伍,推他到满班;满班看他是假旗人,不屑与之同列。这样推来推去,变成俗话所说的“狗不理”了。孙之獬羞愤交加,你们不是各种的挤兑我、瞧不起我吗?我让你们和我一样一起剃易服!于是,便上了一道奏疏,说:“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之制,独仍其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多尔衰原本就有想让朝廷上的这些降官和各地士绅官员杜绝了继续和南京明朝朝廷明里暗里勾勾搭搭藕断丝连的想法,免得这些人继续的两头下注。但是一时半会却又没有想到什么合适的手段。即使是想到了,也担心各方阻力大大,不便开口,恰好孙之獬有此一奏,大为赞叹:“想不到降臣中,还有人能说这样的话!”因而下了削的诏命。

剃令和恢复万历优免则例的文书命令同时到达各地,一道答案很简单的选择题便摆在了各地官员士绅面前。

剃,易服,便可以继续按照万历年间的旧制度享受免收钱粮赋税的优待条件。不剃头不易服,呵呵,按照剃令的实施细则,不但自己的性命保不住,连地窖里的银子,家里的房子,屋子里的妻子,外面养的婊子都要换个主人了。

剃!为什么不剃!?

官绅们很是兴高采烈的把头上的三千烦恼丝剃掉,可是,普通百姓当中,那些不曾受过国朝恩典,没有享受过雨露皇恩的东西,颇为不识时务,不知进退,居然起而反抗,或是殴打官府派出的剃头匠,砸烂了剃头挑子。或是举家逃亡。

这还了得!?所谓的留不留头,留头不留!于是,在剃令的雷厉风行下,华北平原的雪野当中,绽开了一朵朵鲜艳的血花。各处的城头上,悬挂着数十颗数百颗不等的人头。用来震慑那些不肯顺天应人,不识时务的笨蛋们。

京畿各地,北直隶,山西等处的官绅们,大多都是俊杰,颇为识时务。很快便完成了剃易服的过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