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37章 现实难题(2/4)

是尺寸。

哪怕海军在后来放弃了通用要求,不再要求能够由潜艇搭载使用,从而把弹体直径放宽到8米,也就是“攻-12a”弹仓所允许的最大值,其弹体空间也难以实现海军提出的战术性能指标。

有趣的是,“巡航导弹”版反到率先完成研制工作,在去年就已定型,并且在大战爆发之后开始量产,其正式编号为-30a。因为不要求具备超音速冲刺飞行能力,巡航飞行速度降低到85马赫,所以-30a不但把质量减轻到1650千克,还在保持500千克战斗部的情况下,获得了1500千米的射程。

因为性能非常出色,所以-30a还获得了空军的青睐。

不过,也并非尽善尽美。

最突出的问题,也就是太贵。

哪怕应国防部要求,海军与空军联合下达订单,第一批就采购了15000枚,出厂单价依然是-20与-20的5倍。按厂方提供的报价单,只是隐身涂料与电子设备,就占到了总价的60%。

当然,在战争时期,这个价格勉强能接受。

海军想获得的其实是反舰型。

按照最新版本,帝国海军已经把战斗部的质量缩小到了250千克。

使用半穿甲战斗部,并且装填通常用在鱼雷战雷头里的高能炸药,对大型战舰依然有足够的毁伤能力。

当然,如果适当的降低速度性能,那就更好了。

总而言之,在-30问世之后,“攻-12a”能把帝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打击能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上。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推演,一个大队的20架“攻-12a”,投射40枚-30,就能对一支单航母战斗群构成饱和打击。因为“攻-12a”不但用来取代“攻-5”,还要取代一部分充当过度品的“战-12”,最终将在1支舰载航空编联队配备2个大队,总共40架,所以就理论而言,帝国海军航母装备“攻-12a”之后,对海打击能力将提高1倍,1支航母战斗群能同时打击敌人2支航母战斗群。

相反,如果不增加“攻-12a”的编制规模,只用来取代“攻-5”,就能够腾出20架重型舰载机的位置。

这意味着,舰载航空兵有了更强的战术灵活性。

比如,多搭载20架重型战斗机,制空作战能力能提高一倍。换成是“巡-4a”的话,反潜作战能力将提高3倍。继续保留24架“战-12”,那么在低烈度的战斗当中,综合作战效率能提高1倍以上。

毫无疑问,这才是理想的航母战斗群。

由此,也就不难看出“攻-12a”对帝国海军的价值,以及周涌涛为什么要拼尽全力支持这种舰载机的研制工作。

在全球大战中,“攻-12a”的价值更突出。

其实,在波伊战争爆发之后,帝国海军立即下达了“攻-12a”的订单,并且责成承包商尽快启动量产工作。

因为设计试飞还没完成,此后还有军方的验收试飞,所以就算拿到了订单,承包商也没办法让“攻-12a”立即量产。

为此,乘风公司提出先在原型机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作战系统来达到服役状态,并进行预产批次量产。

可惜的是,就算是预产批次,也要到明年第二季度才能交付。

此后,还要进行适应性训练。

哪怕是在战争时期,这些“攻-12a”能够在明年的第三季度,甚至是年底形成战斗力就很不错了。

在此之前,帝国海军的主力攻击机依然是“攻-5”。

当然,海军需要的不止是新式舰载攻击机。

在空军主导的“先进战斗机”结出说过后,设计团队已经把重点转到海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