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1/2)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汉书·董仲舒传】

天子的銮驾在明光宫的门阙前停下,他走下车,双手负在背后,仰头看着左右两侧的高大门阙,似两山对峙。固然经历三四百年的风雨侵蚀,瓦片梁柱早已消散的无影无踪,但这砖石垒砌的强身,黄土夯实的台基,犹可追忆当年是何等壮观。

在见过荒废的柏梁台与上林苑后,天子对这些前朝遗迹除了一丝惋惜以外,再无别的情绪。他背着手,慢慢踱步进内,细细打量着,这里类似于未央宫,都是前殿后寝的格式,显然孝武天子当初诏建此宫时还想让神仙久居于此。

在台基上草草修建的简陋小殿中,天子端坐其上,看着底下一干人等,缓缓说道:“方今天下四处刀兵,节义陵迟,这正是我时常扼腕拊心、叹风气不古的缘故。所谓礼政刑兵,皆是国之大事,不可偏废,当并行以俱济。我看这明光宫放弃多年,处所还算宽广,又有现成的台基,正好可以用来修建太学。”

光禄勋杨彪立即应道:“自朝廷西迁,礼教陵替,颂声不兴。孔子曾叹曰:‘学之不讲’,讲者,习也,不讲则所识日忘,而况乎典籍不传有如此之久?眼下士人渐忘圣人之学,唯闻干戈之声,以致天下崩坏,诚然可叹。陛下在明光宫故址上诏修太学,可谓是物尽其用,不然徒见宫宇荒废,也是惋惜。”

太学是汉代最高级级教导机构,全盛时代有三万太学生,不仅为朝廷造就优良人才、宣传文化,更是朝廷的舆论前沿、士人团体务求抢占的舆论阵地。

东汉自光武天子倡兴儒学以来,经学大盛,而自光武天子开端,孝明、孝章等历代天子都会到亲身太学讲经、注释典籍,比如著名的《白虎通义》,目标就是为了捉住意识形态的最高解释权。

拥有了最高解释权,天子就能牢牢把握住社会主流思想,把持舆论,巩固自己的权位。

这个想法在东汉前三位天子中都被很好的贯彻履行,然而在之后的天子由于是宗室继统、或是自身学识有限等其他各种原因,天子亲赴太学讲经的传统逐渐沦为情势,再也没有主导社会心识形态的能力,以至于这个权利不动声色的被经学传家的士族所侵夺。

如今雒阳的太学早已荡然无存,董卓知道太学的厉害,所以迁都之后,哪怕最亲近的王允在一旁苦苦劝告,也从不肯在这上面松口。直到现在关中安定,天子醉心学问,有意开万世太平,以弘农杨氏为首的经学世家便再度活络了心思,积极进言,试图说服天子重开太学。

重开太学是所有士人的共同利益,这几日不光是弘农杨氏、扶风马氏,就连一直攀附天子的赵氏兄弟都在为此事奔走。经过多方努力,事情终于见到成效,他们的提议得到了天子高度器重,目前看来似乎就只差选址了。

卫尉赵温此时紧随其后,应声说道:“陛下以命世之资,当倾危之运,士民仰看,翼成复兴。诚宜建学设校,阐扬六艺,以训落后,使文武之道,坠而复兴,昭朝廷尊道倡学之风,彰陛下养士取才之意。”

此次随天子来明光宫旧址的,除了出行必定随驾的侍中、黄门侍郎,以及负责安保的卫尉、光禄勋以外,太常种拂也赫然在列。

种拂是河南雒阳人,是仲山甫的后人,其父是孝敬、孝桓天子朝的名臣种暠;他的儿子就是当初与蔡邕一同进营招降李傕等凉州将校、并因此立下大功、转迁谒者仆射的种劭。

作为朝中为数未几的、出身关东的士人高官,种拂自身也颇有能名,曾代荀爽为司空,后来由于地震被策免,改为太常。

太常除了负责祭奠社稷、宗庙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