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61章:拉燃式手雷(2/4)

真心不稀奇。

正常情况下,该抓人就抓人,该砍头就砍头,重罚重判杀鸡骇猴,起到以儆效尤的效果也就可以了。

但是这一次却不同寻常,规模大的吓死人。

因为海外白银的持续输入,而且大明朝总是习惯于在大宗货物的进出口贸易中保持着巨额的“顺差”,总是习惯于输出各种货物赚取白银,白银的价格其实是一路走低的,也就出现了银贱铜贵的现象,官方的银铜兑换比例基本维持在是五比四上下,就算是有些浮动也是越来越低。

但是,随着铜器案的爆发,太多的“假铜”流入民间,竟然导致银铜兑换比例失调,复隆朝的银子和铜出现了剧烈的价格波动。

能够影响到一个国家的货币兑换比例,这是典型的“金融大案”,那是一定要追查到底的。

这种事前其实很容易查清楚,只要顺藤摸瓜就能追查到根源。

查来查去,几乎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一个人:潞王。

作为大明王朝目前辈分最高的宗室亲王,潞王是神宗万历的侄子,比崇祯皇帝还要高出一个辈分呢,按照民间的说法,浙江的潞王就是江南复隆皇帝的“二大爷”。

这个案子一出,顿时舆论哗然:堂堂的宗室亲王竟然使用如此手段盘剥民间,更有甚者,直接用“含铜量”严重不足的铜器套取金银,这已经相当于是明抢了,和拦路抢劫的盗贼有什么分别?

毕竟潞王的身份太过于敏感,而且又是复隆新朝成立之初第一个表示了拥护的亲王,并且曾经参与过扬州血战和扬州收复战,所以在这个案子的时候朝廷异常谨慎。

先是反复追查,有了确凿的证据之后,并没有几乎公布潞王的罪状,而是先掀起舆论风潮。

也不晓得是不是受到了张启阳这个“老师傅”的影响,复隆皇帝在处理这个案子的时候完全照搬了张启阳的手法:先掀起舆论搅动风潮,利用民间的舆情形成强大压力,然后要潞王做出解释,再严旨申斥,再要他解释,然后再用证据进行反驳,种种迹象表明,复隆皇帝要对潞王下手了。

其实,这根本就是一个大家早就料到的局面。

这几年来,随着局面的逐渐好转,江南朝廷愈发稳固。

尤其是有了“收复故土光复故都”的丰功伟业之后,复隆皇帝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愈发显现出雄才伟略的架势。

甲申国变之后,崇祯皇帝殉国,当时的潞王肯定有取而代之的想法,毕竟他的辈分最高嘛。

事实上他确实有过这样的准备,想要登基称帝成为大明朝这半壁江山的主宰,奈何阴差阳错被肥猪福王抢了先。

然后就是复隆朝的建立,复隆皇帝占据了法统和大义名份,潞王只能表示臣服,但这种臣服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其实两浙早已经被潞王打造成为“自留地”了。

借着这个机会打击潞王的势力,实际掌控两浙,这就是复隆皇帝的算盘。

我收拾不了张启阳,还收拾不了潞王吗?

收拾了潞王之后,江南的实力就会迈上一个新台阶,复隆皇帝当然要对他下手。

削除强大的藩王,加强中枢实力,这一套削藩策大家都懂。

因为小辫子已经被复隆皇帝给攥住了,潞王相当的被动,局面对他非常之不利,马上就想到了一个强大的外援:张启阳。

张启阳和潞王虽然从未谋面,却是事实上是一种“准政治盟友”的关系,很有些大事上保持着一个“心照不宣”的默契。

出了这么大的事儿,潞王肯定要极力寻求张启阳的支持。

“卑职谨代我家王爷问大帅金安。”说话的这个人是潞王府的一个詹事,为了掩人耳目当然要穿便装。

拿出一个很精致的匣子,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