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九十六章:劝你善良(2/3)

当思祖宗创业艰巨,克勤克俭,亲贤能远幸佞,宜停征选营建事。”

这是一份用太子的口吻书写的文书,大致内容就是劝告江南的弘光帝必定要时时刻刻的想着祖宗创业的艰巨,千万不要奢侈,大致就是这么个意思。

这份文书根本就不提“太子”“天子”这些个字眼儿,而是以晚辈的身份安慰堂叔。

书文中承认“福藩”监国的事实,但却对他登基为弘光帝一事只字不提,完整避开了“谁才是大明正统”这个敏感话题,说的非常委婉,却带着几分很明显的责备:大明朝已经丢了国都,天下三失其二,你福王还在江南作威作福奢侈**,太对不起创业艰巨的列祖列宗了吧?

文中所提到的“征选营建事”,就是在说福王骄奢淫逸,这一点谁也无法否定,由于证据了控制张启阳的手中。

在抢掠寿州的过程当中,张启阳得到了大批的金玩珠玉、更有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大木巨梁不在少数,还有一百多名“秀女”,这些可不是处所府库或者是豪门士绅的东西,而是筹备献给福王的。

福王的性子和他老爹老福王一脉相承,最懂得享受也最会享受。

好不轻易从天上掉下来一顶皇冠落在他的头上,自然要变本加厉足尺加三,骄奢淫逸的秉性顿时裸露出来。

大兴土木广建宫阙,但这些是要花钱的,除了搜刮处所之外没有别的措施。

巧扬名目变着法儿的搜刮民间,各种大木珍奇全都运往南京,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也统统运过往。

除此之外,福王还有个好色的老弊病。

刚刚登基不久,就下了“征选”令,广征民间秀女。

江南朝廷一纸诏令,规定民间十四岁以上的女子不得出嫁,先由他进行挑选。

派到各地的“征选使”在处所上闹的一塌糊涂,只要看到稍有些姿色的女子就一绳索捆走,弄的民怨沸腾,演出了一幕幕妻离子散的人间哀剧。

寿州的那一百多名“秀女”蓝本筹备发往南京供弘光帝享用,却被张启阳截了下来,把那些个“征选使”痛打一顿,剥光了衣服轰走之后顺便也把数不清的金银珠宝揣进了腰包。

不仅抢掠处所,连弘光帝的东西都给抢了,而且抢的名正言顺理直气壮,抢的人人叫好满堂喝彩。

弘光帝搜刮民间征选秀女,我却代表太子抢了他的东西把秀女也解救出来,这是在为太子争取好名声呢,天下人若是知道了这个事情,当然会高看太子低看弘光。

“我这么做是为殿下争取民心呐!”

蔡枫华、姜孟柳等一众文官对于行军打仗之类的事情完整就是一无所知,但却个个怀着忠义之心,个个为太子着想。

弘光新朝骄奢淫逸,而太子善待百姓,恰好可以形成鲜明的反差,如此一来,正好可以收拾民心集合民看,到时候必定天下回心。

张启阳的这份《劝福藩善民书》明显就是要太子为他在寿州的所作所为背书,但也别有深意:这份书文只要明发出往,就即是是把太子的大旗建立起来了,相当于正式打出了太子的旗帜。

无论这份书文的言辞有多么委婉,都没有承认弘光帝的身份,而是仅仅只是承认了他“临时监国”的地位,承认他对江南的治理之权,却不承认他是大明朝的正统,不至于和江南直接撕破脸皮。

太子暂时没有往江南和福王争取正统的地位,当然是由于实力不够,但却披上了一个“为大局着想”“不盼看涌现内乱”的幌子,同时还宣告了大明储君的存在。

太子就在颍州,而且已经摆开车马,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