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14章 公非辅,乃摄也(三)(2/4)

天寿山相度大行皇帝山陵;令武英殿大学士周咏权协京营戎政。

令宣大总督、蓟辽总督等严加关防,各军不得擅离职守;令蓟镇总兵、大同总兵、宣府总兵等分派兵马严守诸边关。

令礼部尚书于慎行等详定大行皇帝丧礼诸事宜……

在此之后,高务实依旧不得停歇。

当日,大学士高务实等,上劝进仪注。此劝进由高务实亲自起草请表,表中言辞恳切,详述太子继位对国家稳定、社稷延续的关键意义,盛赞太子聪慧仁孝,具备君临天下的资质,恳请太子顺应天命,早日登基。表文拟好后,盖上内阁首辅之印,由高务实领衔,赵志皋、周咏两位内阁辅臣及大小九卿联名签署。

不久,宫中回复,皇太子正于仁智殿哭灵,不答。

次日,大学士高务实等文武百官,率军民人等,于会极门上表劝进。此次请表中,高务实进一步强调了当前局势的紧迫以及太子肩负的重任,言辞更加诚挚,恳请太子以江山社稷为重,莫要推辞。

“方今变乱初定,人心思安,太子乃先帝嫡嗣,天命所归。殿下之聪慧仁孝,满朝共睹,若殿下不承大统,恐生变故,危及社稷。望殿下念及天下苍生,勿再推辞。”

宫中传讯回复说,皇太子已于仁智殿传教令曰:“览,所进笺具见。卿等忧国至意,顾予哀痛方切,继统之事岂容遽闻?所请不允。”

再次日,皇后携皇太子哀服御文华殿。高务实等人没有丝毫懈怠,立刻进行第三次上表。这一次,表文情真意切,几乎是在苦苦哀求太子继位。其中写道:“今四海翘首以盼,皆望殿下登大宝,抚万民。先帝遗命犹在,殿下若再固辞,恐违先帝之愿,寒天下臣民之心。臣等恳请殿下,即刻登基,以正国本,以安民心。”

皇后携皇太子览毕,召首辅高务实入殿陈词。不久传太子教令:“卿等为宗社至计,言益谆切,然批览之余,愈增哀痛,岂忍遽继大位?所请不允。”

不过这一次,文武官员却是不走了,皆于文华殿内外跪求。高务实遂再次单独入殿求见,阐明百官心意:若太子一日不登基践祚,则臣等一日不起。

于是由皇后代皇太子览毕,垂帘召见内阁辅臣、五府掌印、京营提督、六部尚书、左都御史等官,各官入殿致词。

良久,传谕令曰:“卿等合词陈请,至再至三,已悉忠恳。天位至重,诚难久虚,况遗命在躬,不敢固逊,勉从所请。”又谕礼部择日具仪以闻。

同日,赐辅臣及讲官并各衙门三品以上者鲜笋(意:先生),然后礼部上登极仪注。

消息传出后,朝堂之上一片喜庆,甚至冲淡了大行皇帝驾崩的悲戚。大臣们纷纷按例上表向太子表示祝贺,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登基大典。

尤其是礼部尚书于慎行等礼部诸官,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于慎行亲自带领礼部官员仔细规划登基仪式的每一个细节,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的流程,到登基大典上的礼仪规范、人员安排,都进行了反复的商讨和确认。

高务实则继续统筹全局,不仅要确保登基大典的顺利进行,还要处理好朝廷中的各种事务。他与军方将领保持密切沟通,加强京城的防卫,防止任何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同时,他还要着手整顿吏治,清除郑国泰、李文进余党,稳定朝堂秩序。

在民间,百姓们听闻太子即将登基,也纷纷奔走相告。虽然大多数人对宫廷政治了解有限,但也知道,新君登基往往意味着新的开始。即便大行皇帝有着中兴大明的伟业,但毕竟近期京师遭遇变故,让人不得不担心随着功业愈大,皇帝会逐渐昏聩——这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毕竟世宗早年也算英明,后来却……

总之,大家都期待着在新君的治下能够过上更加安定的生活。街头巷尾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