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八十六章 猝然发动(1/3)

到黄兴的电报后,孙中山坐立不安,在广州发动起义来的中心工作。为了准备筹划这次起义,他已经压上了太多的代价,根本容不得有半点退缩的余地。但黄兴的意见又极为重要,他不能不对举事可能面临的风险无动于衷,再加上他人在日本,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指手画脚,“远距离革命家”的指责则更见其疚,他不免心中也有反复。

但是,与头山满、内田良平等黑龙会高层商议之后,众人纷纷都劝他:“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何况现在束手,仍免不了为当局所破坏,何如就此一搏,成仁得仁?”

孙中山以为众人的意见颇有道理,便决定按此复电,他哪里晓得在北京城的伊藤和川岛已经准备了行动计划,当等广州一起便要发动,如何能容忍同盟会打退堂鼓?所以不用孙中山出言询问,黑龙会为了保障自身利益的实现也会催促革命党速发。

孙中山的复电即到,再加上决死队的请求,黄兴下定决心,决意起事。并颇有见地地准备了行动方案:先集合数十人围攻督署,杀掉张鸣,造成当局群龙无首,然后发动新军举事,克复广州。不得不承认,这是个不错的斩首计划。

429日,李准从顺德调心腹吴宗禹所属巡防三营入城,一方面加强广州城各处的防御力量,另一方面在城中与巡警一起广泛搜捕革命党。在不断加强的搜捕力度面前,陆续有几个秘密机关被破获。特别是以开假发商店为掩护地机关——中国人向无使用假发之习惯,即便西洋人有之,广州城才多少洋人,用得了这么多假发店?不少革命党对于假发业务更不精通,稍微盘问就露出马脚,只能被巡警所捕获。

虽然审讯中无法得知革命党确切的计划,但张鸣歧和李准都认定,革命党举事迫在眉睫。必须加强力量。可惜。无论他们怎么审讯。革命党机关都是单线联系,无法拔出一个,牵连一批。

这时,原先对举事持反对态度的陈炯明和胡汉民忽然改变了主意,反而赞同起黄兴的主张,要求尽快举事。原来,他们从秘密渠道得到消息。谓李准调来的三营巡防营中10名军官中有8热心革命,1人中立持明确反对态度的仅有1人。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惟新军已经在革命党的掌握之中,便连新近加入地巡防营也属可争取地力量,此时不举革命,何时再举?

陈炯明闻讯后由惊而喜。立即改变主意。向黄兴作了报告,要求原定端午节起义地时间提前至515。在众人乐观态度的感染下,黄兴亦深受鼓舞。当即决定,革命党500的“选锋”兵分4路,于午5同时发动。,军事行动由赵声统一指挥,黄兴直接负责率领敢死队进攻总督府。

但是,陈炯明也好,胡汉民也罢,他们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事实——李准麾下的10名军官,到底是不是有如此高赞同革命事实上,革命派做出的乐观估计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如果这些人果然心向革命,那为什么不在平定倪映典之乱之时附义呢?

果然是大有蹊跷。事情的根源还要从国防部裁撤旧军,编练新军地源头上去寻找。

由于巡防营概属旧军,悉数在裁撤之列,这些军官平日受惠颇多,一夕闻说要裁撤,如何能不恼、不怒、不愤?情急之下,说出“朝廷不要老子,老子便去投革命党”的话自然也可理解,但在内心深处,作为吃了几十年官府饭的老油条,哪有那么冲动,无非是发发牢骚罢了。

而张鸣歧在倪映典等率新军作乱之后也清醒过来,认为旧军固然是要裁撤的,新军也确实要编练,但旧军的人物忠诚度颇高,除了那些不中用的老兵油子不要外,其余应该一律补入新军,详加训练之后便能为己所用,至于巡警倒不如另招募他人充实。这样安排之下,旧军军官不但不用为出路范畴,反而可能有更大的晋升空间。

如此这般,这些高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