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赵光义筹谋阴谋,算计王杨将抵达(2/2)

。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太平兴国二年下令取消所有节度使所领支郡,各州均直属中央;继续将各地节度使调至开封,解除兵权,使节度使成为一种虚衔。他大大扩充科举取士名额,每科录取人数由太祖时的数十人猛增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太平兴国四年和雍熙三年(986),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他曾用政治和军事手段企图消灭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党项拓跋部势力,也没有成功。在位后期,镇压了四川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

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始于后周周世宗时的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因为急功好利,几次北伐攻辽都受挫,太宗转而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计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公元979年与986年赵光义两次伐辽,两次大败,从此兵连祸结,辽军经常出兵南侵,北方边境就没有太平日子可过。赵光义的威信不但没有抬高,反而威信扫地,从此龟缩在开封,再也不敢谈北伐与收复失地的事了。因为要北伐,就得用兵,他实在没有带兵的本事,这一辈子也学不会了。要是把兵权交给别人,他不放心。因为恨他的人太多,不满意他的人太多,兵权交给别人,随时都会发生兵变。为了安全起见,宁肯忍辱偷安,这个仗是不能再打了。

后人评论说,宋王朝是个积贫积弱的王朝。总的说来,这话不错。但是说细一点,积贫积弱的现象不是从赵匡胤时代开始的,而是从赵光义时代开始的。赵光义接手军事指挥之后,表现为一个大外行。他以为兵多则强,就大量募兵、增兵。赵匡胤时代,兵员在22万到30万人之间;赵光义时代,兵员在60万到100万人之间(两次大战,被打垮了的溃散的队伍在30万人以上),养了这么多兵,国家安得不穷!养了大量冗官冗兵,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很快就出现了积贫现象;外敌入侵,不敢应战,不仅辽国一再犯边,在赵光义时代又出现一个西夏割据政权和辽国勾结起来,共同与宋为敌,这就出现了积弱现象。

张其凡所著《宋太宗》一书说:“宋太宗时期,既是中唐以来乱世的结束期,又是宋代积贫积弱的开始期……太宗集中主要精力防止内部有变,汲汲皇位的保持与传子,对外则甘作弱国,不以为辱了。宋代的积弱之势,由此而愈演愈烈。”也就是说:宋代积贫积弱的现象是从赵光义时代开始,与开国之君赵匡胤没有关系。而且这种现象是赵光义有意为之。只要自己能做皇帝,只要能把帝位传子,他就“甘作弱国,不以为辱”。那么,我们对他的评价就应该和对赵匡胤的评价区别开来。赵匡胤至少在两个方面还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其一是他结束了五代以来53年的一个大乱世,打开了长达320年的一个治世。其二是赵匡胤倡导了一系列相对宽容的政策,对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生产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赵光义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造成整个宋王朝积贫积弱,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张其凡《宋太宗》一书中对赵光义的评价是:

“宋太宗其人对于历史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的。”

历史上赵光义并没有大的眼光,现在也一样他只能更大的危机已经出来了?看到一点细微地蝇头小利,却看不到现在的情况,大宋现在危机重重,他这么做虽然能够得到解决。还有杨业王诜的到来一场更大的阴谋,已经开始起来。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