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1章 相忘于江湖(1/2)

剑神王泊所遗留的关于如何遗忘“唐诗”只字未提。所留“唐诗剑诀”的传承只是谈到,“欲练剑诀,须相忘于江湖!”

幼时的王九不明白。当时他的母亲陈氏也不明白。

陈氏不会武功,但她以女性细腻的心在解读她的丈夫,她懂她的丈夫,绝不会信口开河。她认为是她的丈夫是在让王九外出云游,而在云游的过程中去悟……

十四岁那年,当陈氏离世后,王九满怀悲痛,葬了母亲,背上行囊,开始周游神州大地。

那年正是洪武三十年。当年的王九,已是少年模样,很是秀气,内功已有小成,眼内精光点点,而这内功正是当年王泊在武当派所修的道家三诀:《清心诀》、《定心诀》与《冰心诀》,除此之外,还有一卷《定心心经》。

王九自幼随母亲陈氏在道家经典熏陶之下,虽是少年,但少年老成。正如《冰心诀》所述:“水流心不惊,云在意俱迟;一心不赘物,古今自逍遥。”当王九踏入江湖,周游神州之后,历尽艰辛,看清人世的冷暖,世情炎凉,他方且发现,何谓“相忘于江湖”!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你所经历过的事都会影响你的人生格局。

视野决定格局,而格局成就人生。

一座小山坡上,所视低矮的草屋,袅袅的炊烟,满目疮痍;而在高山之巅所视,却是锦绣山河:云雾缭绕的山峦,若隐若现,一条锦带般的河流,直奔运方……

而就在那高山之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忽然不由自主地闪现于王九的脑海……王九似乎明白了什么。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视野,就有不同的胸怀与意境!

每人均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做判断。如井底之蛙,天不是井口大小,它肯定认为你是个骗子,因为它看到的天就是井口大小。它的视野决定了它的格局。

而遇过的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这些就构成了你的人生格局。

王九穿山越岭,遇山翻山,遇水穿水,他从心所欲。他丈量过蜀道,钻入那原始丛林,当他眼望那深不见底的云雾缭绕万丈沟壑,而抬头见那青山如上九天云霄,鸟儿在古木中嘶鸣,“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这些诗句又自脑海中浮现时,王九顿悟了,他进入了一个奇妙的意境……

王九入定了。

他好似一瞬间便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他觉得自己化身在这山峦之间。他觉得他就是这层层叠叠的山峦,他就是这郁郁葱葱的古木,他便是这微风,他便是这里的清新泥土气息……总之他就是里的一切,他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他自己的存在,他便在这青山古木之间……

而那唐诗正是那媒介。

王九似乎明白了什么叫做“相忘于江湖”!

当清晨的阳光穿过南峰山中的雾气时,只见一道小小的身影飞快地穿过稀疏的松林,左脚轻点一块黑黝黝的大石,身子如同轻燕一般飞向数丈之外的一棵大树,一只手抓住一棵树枝,身体随即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如子弹般射向数丈外的一个山坡,山坡上的那个小身影随即几个弹跳,消失于丛林之间……

数分钟后,在山顶的巨石上,一个赤膊穿着短裤,约摸十岁左右的少年,清晨的阳光倾泻在他稍显古铜色的脊背,不知是清晨的露水还是汗滴,反射出七彩的光,而这个秀气的少年正在吸气吐纳,他的头顶一道气旋,远处看来,如同一个点燃的人形香烛……

这个少年约摸半个时辰之后结束了吸气吐纳。他深吸了一口气之后,转身自丈余高的岩石上飞身扑下,如同另一只矫健的苍鹰,正扑在岩石下的一颗松树的树梢之上,左足一点树梢,又一跃至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