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366章 至京城(2/2)

仁的太祖母蔡氏不忍心,终将小守仁拉了起来。任罄头大如斗,写信向自家相公求助。

半月后,王九回信了。

王九对守仁之事,只是倒未曾做太多的指示,只是言道:“至京城!”

任罄明白,如今的京城,却不是指南京,而是北京。永乐帝朱棣如今便是在北京,而太子朱高炽则坐镇南京。

因为王九知道,自己的祖父王卜鸣如今已调至翰林院。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王卜鸣的品阶未变,但具体事务却少了许多。王卜鸣乐此不彼,正好借此机调教一下自己的重孙子小守仁!

巧的是,小守仁的启蒙恩师陆恒的学堂搞出了名堂,数十年来,秀才则不说,举人、进士出了三十余人,育人品高,收费却低廉。在全国性的“举遗贤”,即选拔在科举战场上失败的优秀人才时,要求每个知县要荐举一位孝廉,荐举有误要负连带责任。

这陆恒既没有请托,亦未拉票,凭着一份踏踏实实的文字介绍材料,便被南靖知县贾宗锡呈报了上去,最后逐级上报到了吏部。吏部把陆恒分派到广东石城任知县,现在正好在北京领凭准备赴任。

这陆恒与小守仁一家子一起到了北京,正巧赶上小守仁的太祖父王卜鸣的接风宴……

却说这王卜鸣来至北京城,便在京城里特意拣选了一处四合院中植满竹林的住处。王卜鸣自号竹轩翁,他亦是承道家修养,以竹自比,养直谅之志,修清虚之气,以竹之品质为其志向:宁折毋弯!

当小守仁一大家子来到之后,原本冷清的四合院瞬时热闹了许多。

王守仁一大早背诵了一遍《大学》和《千字文》之后,静不下心来的他便跑到竹林前。竹林便如他的千军万马,他手中的竹杆便如他的剑,他仗剑寻视他的队伍,挺胸抬头,擎剑跨步……

正在此刻,王卜鸣的接风宴来了第一位客人,他过了影壁墙,见到正在专心检阅“千军万马”的小守仁,不禁笑了半晌……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