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84章 天意(1/2)

王卜鸣与诸翠来到了杭州,而自己的母亲任罄早已在任府等候。

作为郑和六下西洋指定丝绸供应商的外祖父任卜显已赚够了银子,洗手上岸而在家闲居。长年奔波在外的任卜显,实在无事可做,便想着能否举家团聚一起过个年。自己的儿子任性收敛性情而娶妻生子,虽然去了北方数年,但却带回了一个妻子蔷薇与孙子任欢,这让任卜显嘴都合不拢……

并且这任性早已调回杭州府锦衣卫任千户。

如今锦衣卫早已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虽然这王九早已不过问具体事宜,但这锦衣卫在王九之前确定的章程之下运作,锦衣卫实在是生财有道!

有钱自然好办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锦衣卫人员遍布全国各地,西洋诸地,各式情报汇总,包括人员、财物等等,再由锦衣卫的大脑、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大胖子袁杰居中操控,经由锦衣卫下辖交阯郡下的明月酣,西洋诸国的明月轩与北方的明月关三大金元宝的运作,财源自然滚滚而来……

并且锦衣卫与大明境内首屈一指的财阀----明月楼关系甚佳。

但这些滚滚的财源,均被向来大手笔运作的的永乐帝朱棣,左手进,右手便出……

修运河,建北京,筑长陵,造武当山宫观,征安南,打蒙古,下西洋,种种件件,让人无不惊叹朱棣的大手笔。

尤其是建都北京,人数有百万之众,服劳役近二十年。匠户几乎全部被征,本是轮班做工,但是往往超期服役。工程繁重、官员暴虐,工匠们被官员克扣粮食,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尽管有医生送药,但很多人还是累死病死。工匠们不想死,就成批地逃亡,特别是不能服役的老人、少年、残疾人等。

朝廷马不停蹄地进行追捕,抓到后又押解回京,却是何其悲惨!

这些大手笔,给百姓增加了沉重的徭役与赋税,许多地方因此民不聊生、民怨沸腾。

家中田地荒芜,照样年年缴土地税,导致无数家庭破产。

工程耗资巨大,前方吃紧,官吏仍旧“紧吃”,横征暴敛,索求无所不用其极。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自古以来就是出农民起义军的地方,现在水灾、旱灾频仍,出现大饥荒,百姓靠剥树皮、挖草根,苟活性命。许多人家卖儿卖女,外出逃荒,仿佛又回到元代末年的乱世景象……

尽管朱棣本人生活十分俭朴,穿着破烂的内衣上朝,把每一个钱都用在国家的大项目上,但是大干快上的做法还是导致国库空虚,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朝廷大管家户部夏原吉每日殚精竭虑,实在是因永乐帝朱棣的所为之费用已超过朝廷正常收入的两倍至三倍,若非夏原吉精打细算,寅吃卯粮,这国家早已陷入危机状态。

尽管如此,所有的这些已严重透支后世子孙的发展能力!

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的经济逐渐繁荣。

南方的粮食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运到北京。迁都北京,已经水到渠成。

朱棣向大臣询问迁都的想法,反对迁都的人不是投进监狱,就是削职贬官。河南布政使周文褒十一月四日,朱棣颁布诏书,宣布迁都北京,成立两京,并于1421年新年在北京奉天殿举行迁都大典。夏元吉奉命迎接皇太子和皇太孙进北京,参加庆贺大典。

繁忙的运河顿时更加繁忙,搬家的船只来来往往穿梭不绝。经过约两个月的搬迁,大臣们陆续将家当搬到北京。而在留都南京,同样留下一套雷同的中央政府机构。只不过,北京已经不再称“行在”,南京也不再称京师。

永乐十九年伊始,朱棣坐上北京奉天殿的龙座,接受百官朝贺。

坐在帝星的位子上,朱棣的心情犹如万里晴空,十分明媚。

这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