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15章 抑儒抬农,大办农学堂(1/2)

民求财、商求利,官求的首重绩。

百姓与商人在本质上是相近的,想要日子过得好、首先得学会赚钱。赚到钱以后,怎样让钱生钱通常变成为每一个家庭中做主之人最是绞尽脑汁去想的事。

刘行前世里也只是个升斗小民,自幼便看着母亲精打细算的过日子。

长大以后自己步入社会、选择自立以后,那一点点微薄、还经常被无良老板或领导克扣收入。

如果不去精打细算可能都不用等到来到这个时代,早就已经被饿死、去见了冥界的鬼王了。

当来到这个时空以后,年幼无父、少小丧母成了失孤之儿。豹林谷弟子的供养每个月只有那么一点点,不精打细算不要说后来去嵩山书院、只怕在山谷中不饿死也会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正是因为了有了前世今生的种种遭遇,被生活的那些磨砺。在前几年游走四方、用医术去积累功德帮助修行之时,刘行总是能够第一时间理解所遇上那些百姓的困苦与心思。

所以才有了曾炜杰当日对刘行一见感恩随其战的事情发生,也才有了红巾军驻在五台城非但没扰民反而备受万民拥戴的后来之事出现。

知其心所想,才能做到想其所想、及其所及。

换到如今这件事上来,这种及其所及是能给有余钱、想要钱生钱的千家万户带去更多收入是事,刘行自然信心十足、坚信必会成功……

既然有了成功的底气,刘行在几句喧闹后,看着那亲兵队长又忙、又急地满头大汗却丝毫没想让他就此休息,而是即系说出了自己对粮农加工行当的深入性新策略来。

想要有坚实的加工坊产业链,单纯只是有资金还是不够。人才、技术,这对于刘行而言远比当今这天下任何一个人都更加懂得其重要性。

大批的农业生产人才、加工人才,如今北朝应该有不少。但那些都是爹传儿子、儿子再教孙子,靠一代代人子承父业、小门小户传承出来的狭小能力。

欲使产业规范化,必须打破传统小家庭模式、去走产业规划之路。所以在人才之上。刘行首先确定了除六大书院之外,要在三年内、在北朝境内兴办起每县至少一所的粮农专业学堂。名称上,就定名为农业中等专科学堂。

在州府之上,每个州府至少在三年内要兴办起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堂。而每个省。必须尽快建立起一所农学院。

以老农民做顾问、聘专长之师任教授。五到十年后,刘行希望看到各种农学院堂中走出来的粮农专业有学识的人才下到田间地头去、进入到各处工坊中去。

这些人才的培养上,从中等专科到高等专科的学生,都必须在校期间每年至少有三个月是在田间“实习”中度过。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田间地头上浸淫足够时间的人。才能够真正掌握农业知识并最大程度做到“学以致用”。

这些学生不但享受正常的免费读书待遇,同时还可以在各学堂通过三个月的劳作、从学政田的收入得到所产的一半作为生活补贴。此外,还会得到各级官府额外给其家中的“扶农助学粮”。

对于那些学习工坊技术的学生,在其毕业前一年、或者半年进入到各处工坊时,便可以领取“实习生薪酬”。待其毕业后,前三年可以从农发会领取直拨到每个人手上的工坊农技补助金。

也就是说,只要那些农村家庭的子女考进了三级农业学校中。从入学到毕业,全城都在免费上学之外还能得到很多补贴。

等到毕业后,前三年是增加实践经验的时间,那段时间里收入不高也不用怕、因为有农发会的工技补助金足以让其生活得很富足。

如此一来。刘行不相信还会有人轻视农学。相反,一定会在当今天下以利益驱使,掀起一股强大的农学为先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