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11,商汤革命(3/3)

。以前通过考古相信禹的存在,因此宁可相信有夏也不相信有商。现在商朝因为甲骨文的出现成为信史。更重要的是,人们能够通过甲骨文还能了解很多《史记》没有记载的东西。

甲骨文的发现极其偶然。

清朝翰林院的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王懿荣去药铺抓药,其中有一味药叫“龙骨”,就是王八壳,补肾的。王校长无意间发现一些“龙骨”上面有刻痕,仔细一看是一些似篆非篆的文字。在金石方面很有造诣的王懿荣感觉有搞头,就把有刻痕的龙骨全部包圆拿回去研究,最终确认这是商代的文字并把它破译。

原来,王懿荣从药铺得到的这些龙骨,都是来自河南安阳盗墓者之手。盗墓者挖出龙骨不知何物,见文物贩子不收就冒充药材卖给了药铺。这些龙骨从药效上来讲,早已经过了有效期,属于假药一文不值,但是到了史学家的手里便成了无价之宝。

自从清朝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人们得知“龙骨”来自于安阳殷墟后开始在殷墟进行大规模挖掘,迄今已经发现了十几万片甲骨。在这些甲骨上发现4500个单字,并破译出其中的1500个。虽然还没有完全破译,但已经能够基本读懂甲骨文的内容了。甲骨文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甲骨文”的发现和破译使商代的面纱从此被揭开。甲骨文的发现也表明中国至少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已经有了文字,进入到文明社会。

殷墟出土文物中除了甲骨文最著名的要数“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用来祭祀母亲的礼器。“司”是“后”字一种写法(也有说是“祠”字),“司母戊”其实是“戊母后”。商朝的天子称“王”或称“帝”,王的妻子称“后”。

远古人早先都是用陶罐煮饭。在出现了铜以后,富贵人家就改用铜铸的鼎煮饭。鼎是一种下有足上有耳的锅,有足可以自立于火中,有耳便于人们提放。“钟鸣鼎食”、“列鼎而食”就是形容富贵人家吃饭时的情景。古人祭祀时鼎也用来盛放供品,所以鼎又被当做礼器。后来又被引申为权力的象征也。“问鼎中原”意味着要谋权篡位。

司母戊大方鼎重达八百多公斤。铸造这么大的东西,必须很多炼铜炉同时工作、不间断地浇铸才能成功。可以想象当时的青铜作坊规模已经相当大,工艺水平已经相当高。结合大量青铜器的出土,人们相信至少在殷商时期中国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殷墟的发现被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成果。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