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七章 天津塘沽(3/5)

“何事?总兵大人。”

“海外来了一批船,看样子挺多的啊。”罗荣光皱着眉头指向外海处。

“咦?我看看。”封得胜有点诧异。

只见外海处来了一批非常庞大的船队,比那些在塘沽港的所有他国船只加起来还要大的多的船队。

“怪事了,怎么会这样?没听说有这么大的事情啊,这么大的船队,不可能朝廷不通知下来的。难道上面悄悄的买了一批货物?”罗荣光很是不解。

的确,按照惯例,正常情况下,如果有这么大的一批船队过来,必然要通知当地的守备炮台,以免发生意外。

封得胜有点自作聪明地想道:“可能是上面来不及通知了吧?这电报线路已经出了问题,就是有消息,也只能靠快马,那些个当差的,除了收银子拿好处时一个个跑的比谁都快,干正事,就没见过什么利索的。”

这个说法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实际上他们自己平常也都是这么干的。

罗荣光缓缓点头说道:“不错,这自打有了电报之后,以前的快马驿站都被撤的差不多了,少数的那些也都平时没事就用驿马干私活甚至卖掉私分的多的是。这毕竟养驿马,可是要不少银子啊。”

“那么,总兵大人?您看,是不是水师出去,就是专门迎接这支船队的啊?俗话说的好,贵客上门,做主人的总要出门接下不是?而且这么大的船队,如果来了咱天津港,水师不出去露下面,也说不过去是吧?”封得胜推测着说道。

“有道理,封大人,八成是这样的。否则如果打仗的话,怎么会不提前准备?怎么没有通知到我们?怎么这水师兵舰连燃煤炮弹补给都没怎么整就出航了?哪有打仗不做好准备的道理?而且水师兵舰现在在外海附近转来转去的,可不就是这样的么?”罗荣光撸须面露微笑地自圆自说。

“总兵大人说的极是,肯定如此,这好大的手笔啊。是不是咱北洋袁大人整来的?看看,都几十艘大海船了,还在往外冒,真多。这么多的海船,得运多少东西来啊?”封得胜边奉承边吃惊着这逐渐出现在眼前的庞大船队。”

“封大人,不会是袁大人想在天津也办个钢铁厂吧?我听说当年张之洞大人在办汉阳钢铁厂时,也是需要大批的海船运这机器,少了的话,根本装不下。”罗荣光看着这越来越多的海船疑问道。

“可能是,这袁大人自从担任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可是革新立异,大刀阔斧的兴建北洋大学(山东被割了一半,山东大学堂办不了了,改到天津办。),扩建天津机器局,大力襄赞新政,包括废除科举、督办新军、建立学校、奖设工商。为咱北洋出了很大功劳,着实了得啊。不过现在天津虽有机器局,但是没好的钢铁厂,又没船厂。咱北洋的兵舰要修整还得跑到日本去修,长远来看,不是个办法。”

“这修船厂,钢铁厂,还得是自家的才好,想当初,甲午年,北洋兵舰坏了,没地方修,炮弹打没了,没的补充,如果当时自家有修船厂,钢铁厂,能造大炮弹的话,不见得打不过日本啊。”封得胜想起当年的战争就有点不忿。

“是啊,虽说李大人呕心沥血为咱北洋谋出路,可是,一战之下,溃不成军啊。李大人,亏就亏在没在北方修船厂,修钢铁厂,大炮弹厂,否则的话,小小日本,如何敢与我北洋水师争雄?我北洋当年若是能自家造舰的话,就算造不出定远镇远这样大兵舰,也能造的出次一等的兵舰吧?一窝上的话,怎么挡不住日本的舰队?甚至能打败也未可知。”罗荣光想起这些,就是满心伤痛,这也是北洋上下这几年的共识,甲午战败,北洋输在哪里,北洋上下如何不知?可惜,当年因为慈禧压迫,加上北洋势大,李鸿章执行隐忍策略,信奉了英夷的造不如买的说法,结果,一打起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