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桃花丙榜(4/7)
养出来的民族才是真正的伟大民族。
人人都说中华民族具备强的反向同化能力其实究其本源就在于中国人善于修修补补一个始终围绕在中心传统下进行自我修复的民族外族得以被同化仅仅是时间早晚问题。但前提是中国人不要丢弃传统。
因此在传统力量之下进行的修补手术是“小朱与他的第三届内阁及政府班子”所要完成的最大任务
推窗之论的政治纲领中士、农、工、商之前特意提到了武将和文官那么这就等于无形当中做出了职业与人群的划分:无论是将还是官都只是一种职业。士、农、工、商则是人群基础也就是说职业军人和官吏来自于各个阶层而不是特定阶层决定了特定职业。
这句话表面上很拗口但却说明了一个事实以前由“士”垄断的官僚阶层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很多事情都可以复杂问题简单化名将的公子就一定是名将吗?当然不可能否则骷髅王赵括会不高兴的。那么好了既然武将这个职业早就打破了这个定势选择一个人为帅绝不是看他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老子或者身份而是看他有没有这个本事。那么反推到文官这边只能士人出任官员的定势也就不得不做出变动了。
当然当然在现阶段的大明朝还不可能变得太多只不过采用了堵胤锡的“全才科举”理论不再专注于一个标准而是增加了小朱创的“义师制度”、和徐光启的遗愿“分科取士”。
其中前两种仍然是士人的权利范畴只不过增加了多方面考核机制形式如何变换也没有跳出阶层概念。因此“士”作为统治阶层获得了法理上的保护。
虽说科举制度本身是面向大众的所有人不管你是什么出身只要有学识就都可以参加科举表面上这是非常公平的一个制度。但其考试内容却忽视了一个社会学现象:
官僚系统的子女因其自幼便可以不事生产而专注于四书五经所以比草民子女更容易中榜。那些穷人家的孩子虽说也拥有金榜题名的机会和资格但概率确实太小了。因为现在还不是义务教育制度。但“科举”制度本身却不是什么罪恶的制度相反古往今来能达到“中国式科举”这个高度的人类文明似乎还没有出现过。
所以“分科取士”就成为修补术并且是成为击碎士人垄断社会资源的突破口士、农、工、商各行各业只要其中有佼佼者便都可以成为官吏。当然如果不制定出一个良好的选拔标准分科取士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也正是洪承畴反对的原因。
解决方法就是设立“丙榜”。
考中丙榜的人被称为吏员(公务员)由国家根据不同需要来进行安排调度因为属于“分科”范畴所以考核标准略有降低各行各业都可以参考。这样一来“分科取士”被巧妙的扭转成为“分科取才”。“才”不是“士”因此短期来看(起码两百年内)并没有触动传统官僚阶层的根本利益。
这个创意是洪承畴提出来的他的理由很直白:
甲榜进士、乙榜举子这些“士子”都是官僚系统的后备力量但中国的官僚系统是分为“官”和“吏”的。无论是进士还是举子都是“官”的候选地方县令一级的基层干部多是举子担任。省一级乃至部堂内阁则一定为进士出身。
然后由官选吏也就是说官员负责制定政策以及考评政策是否顺利实施但具体执行、操作则是由“吏”来承担如果“吏”是由“国”来选任则其利益与惩罚所负责的对象就是国家。如果“吏”是由“官”来自主选拔则其利益与惩罚所负责的对象就是具体官员本身。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常见了:温体仁、熊文灿就是官他们的管家温保、熊全就完全可以看作是吏。
从姓名既可知连他们的姓氏都跟了主人那么他们的服务对象当然就是官员本身。而如果由国家选派熊全去给温体仁当秘书、温保去给熊文灿当司机再通过卢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