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困兽之搏(4/6)
手脚被束缚,这个道理,其实可以反证到士子身上的。”
“…”
郑三俊没敢立刻接话,他感觉今天的太子,说的话有点儿多。这充分证明了两点:太子已经很成熟,且具备一名政治家的天赋了;但毕竟仍是一名孩子,之前所接触到的官员,都是司局级的小官,现在自己身为次辅大臣,是奉国期间所能接触到的最高官员,因此这位储君很有一种兴奋感。
这种兴奋感如果过高,将来一定有人借此兴风作浪。太子结交隆臣,这可是忌讳中的忌讳。但这种兴奋感,又必须要保持下去,郑家、梅家的未来,就全在于此。所以郑三俊一方面很高兴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太子的认可,如果没被认可,谁跟你说这么多话。另一方面,郑三俊也很头疼这个度该如何把握。
想得很多,时间却很短,郑三俊向称急智,他立刻想好了对策:
“奉国殿下所言,臣略有所感。边地因为施行军管,所以军人的日子好过一些,然而行政代军管之后,立刻引发了田雄风波。由此可见,任谁,也都想游走在法律之外!这样既可以不受拘束,还能够名正言顺的中饱私囊,而不用报账。无论武人、士子,都身处魔道中间,入魔悟道,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如若时时有人警策,则那些勾搭连环,便会少去很多。这也正是天子,力排众议之下,仍要启用阮大铖的苦心所在。”
“多谢先生!”
“…”
太子道谢之后,立刻转身离开,今天确实说的有点儿多,但收获更大。郑三俊不是一个毫无私心的人,但他确实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这点毫无疑问。在承认大家都有私心杂念的前提下,郑三俊显然更推崇“制度限制”来规避行为。这样的观点,与儒家以道德领悟来约束人心的政治信仰,是存在差异的,而且这个差异还不小。
在这种情况下,郑三俊支持以阮大铖这样的罪犯来行使第三方监督策略,这充分显示出一名真正的政治家所具备的素养。
而太子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尽管郑三俊在苦心维护与自己的关系,为将来的政治道路做好铺垫,但不意味着郑三俊会一味的逆来顺受,该有的观点,一定会详细阐述。哪怕与自己有冲突,郑次辅也会公开说出来。这样的君臣关系,恰恰是最良性的。
一切尽在不言中。
……
就在太子与郑三俊这番对话进行的同时,另一番对话,也在对中国的未来,施加着微妙的影响。太子是国家未来的领导人,他的一切优点与弱点,影响都异常深远。发挥他的优点,正是现阶段中国的最大希望。毕竟皇权继承的这种政体,还要延续一段时间,因此培养太子,就是在培养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而另一番对话,则决定了目前平叛工作的日程表。
徐州,大帅府内花园,院子里挖了一个蝙蝠形小池塘,池塘里竖着两块“寿”字形太湖石,在两个“翅膀”中间,有一座小巧的独孔石桥,石桥北端,栽了两树葡萄,南端,则种着两株银杏。
这样的建制叫做“福寿双全、聚宝摇钱”。
现在桥上坐着两个中年男子,都穿着轻薄的月白绸衫,赤足、散发、靠坐在桥面之上,手边都放着一把带鞘的穆刀,远远望去,洒脱中带着几分肃杀,悠闲里夹着几丝焦虑。
“阿荣,这眼前美景,你我还能欣赏几时?”
说话之人,浓眉虬须,满面粗豪,浑身散发出凌厉的锋芒。但就是这么一位英雄豪杰,说出的话语,却带着诗人的忧郁。他正是左良玉麾下第一猛将金声桓。
金声桓的听众,面白深目,法令*深刻,一看就是思虑过多、城府极深的人。正是左良玉义子,身无军衔,却名动天下,就连吴三桂也要暗自叹服几分的丘慧荣。
丘慧荣摸了摸自己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