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十一章 :底牌尽出(4/7)

不变成废纸了?”

“嘘,”胖子又谨慎的扭头看了看四周,“找死啊!这种丧气话,最好别乱说。再有,公爷跟我交了底儿,那多出的一分银票,可看做借贷,到时候如果钱庄兑不出金银,就把各家员外的田产押出来,像茶园,是200两银子一亩。桑园,是230两银子一亩。咱们换的银票越多,将来得到的好处就越多。可听明白了?”

“嗯,不明白,”瘦子一双小眼睛骨碌碌转了几转,依旧没敢认可这个事情,反倒悄声的提醒胖子:

“一个是咱们根本就没钱,再说,洪承畴、史可法、马世奇、孙传庭这几位如今都聚在了定陶,以后再加进来太子殿下,这南京城,能斗得过国家吗?”

“切,”胖子满不在乎的一卜楞脑袋,“斗不斗得过你我都不用管,只要记着那茶园就可以了。至于钱嘛,”

胖子歪头看了看茶寮后厨,老吴和他的婆子,此刻正探头探脑的窥着他们几个,胖子得意的笑了起来,

“老吴这些年,家里能没有个百八十两银子?几家一凑,咱们就可以拿到几亩上好的茶园了。到时候,老吴卖的茶叶,由咱们供,卖出去的进项,分咱们三分,一进一出都是钱财,咱们也就成员外了。”

“噢!”

两个少年郎忽然兴奋起来,混街面这么多年,江湖道上有他们几个字号,董桥两盘红,就是指的崔胖子。但他们始终没攒多少钱财,能有地、有产业,再跟衙门挂靠,这可是中国混混最高的人生目标。

“可是,二分银票,咱都给老吴吗?”瘦子。

“当然不了,存一百两换200两银票。那是咱们的价,跟老吴的价,是存一百两,得120两,先切他80两出来。将来换购茶园时,也是记在咱们名下。顶多再给老吴加20两就是了。”

“哪,要是老吴知道了海底眼,跟咱们翻脸怎么办?”

“哼,”胖子眉毛一立,眼睛一瞪,“哼哼,他敢吗?”

“哈!”

四个无赖哄笑起来,随后最小的少年,起身招手:

“老吴,过来,过来,有好生意知会你嘞!”

“…”

不提可怜的老吴,如何被四个无赖折腾,先说说这番对话中所包含的信息吧:

旧党真正的理论家,不是钱谦益也不是侯恂,而是号称“江南四公子”的侯方域。侯方域前两天公开算了一个帐目:

假设国家有十个农户,每个农户每年缴纳10两银子的税赋,那么国家税收就是百两。但后来国家把税赋增加到了200两,平均到每个农户身上,就是20两银子。这时候,有人开始动脑筋了。因为国家有个财政优惠,士子、官吏,是可以免税的。因此,十个农户中,就有人通过行贿、走门子等手段,搞到了士子、官吏的身份,这样非但新增的10两银子不用缴纳了,就连原先的那10两,也全免了。

假设有两个农户分别搞到了士子和官吏的身份,那么国家的200两税赋,就平摊到了剩余八个农户的身上,平均每人25两。对于这八个农户来说,通过非正常手段寻求免税特权的需求,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强烈。长此以往,农户与士子官吏的人口比例,就会越来越畸形。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改变身份,剩余农户的税赋压力也就越来越大,直到那“最完美”假设出现:国家没有农户纳税,而只剩下5个士子、5个官吏。

于是,国家彻底崩盘。注1

应该说,侯方域的这个假设模型是非常犀利的,他准确的刺探到国家弊政的根本,那就是农民的税赋越来越大。但他刻意忽略了最根本原因:特权阶层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但缴纳的税赋却越来越少。底层百姓(农户、匠户)所拥有的资源越来越少,但缴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