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底牌尽出(5/7)
的税赋却越来越多。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特权阶层不仅可以零税赋,还可以持续扩大在手资源?
这个原因可以暂时不提,先说说侯方域通过这个假设,得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吧:
“农户不知安贫乐道,只知道偷改身份来抵减税赋。国家不知道度量规矩,无限扩大士子、官吏之规模。”
这样裸的偷换概念与推卸责任,出自一位如此风流俊雅的年轻翘楚之口,实在是人文界一大憾事。
紧接着,侯方域又根据一段史实做出了第二个假设:
说当年忽必烈接到大臣奏折,里面惊世骇俗的写有这样一句话:
“汉人于国,多而无益,望空其地以牧!”
这句话的血腥程度,是非常非常令人震惊的,反人性反得如此彻底,也算一株奇葩了。后来在耶律楚材的建议下,忽必烈没有同意这个奏折,那么伟大的耶律楚材是如何劝服忽必烈大汗的呢?耶律楚材说:
“请大汗给我三个月的时间,在这个期间内,允许我派遣兵马、出台法令,并且增加汉人税赋。到时候,您就知道应不应该空其地了。”
有了军队,有了苛政,耶律楚材收讫了新增税赋。平均每个农户增加缴纳了3.5两白银的税赋。折合每年14两(3.5x4)。
正是因为这多出来的税赋,才让千千万万的汉人保全下性命,也就是说那个年代里,一名汉人的生命标签,是每年14两白银。
耶律楚材为了救人,不得以增加税赋,尽管后来元代贵族因此而征税征上了瘾头,不断加大百姓负担,造成很多人间惨剧。但我们理当对这位先人,鞠躬致敬。注2
侯方域基于此段事实,做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一个国家有十户民,其中1户为士,1户为官,1户为吏,剩余7户为农,每户农每年缴纳14两白银,国家每年总计拥有了98两白银的财税收入。
那么相比较第一个假设,国家减少了2两银子的收入,农户的负担只增加了4两,却足以养活三户士子官吏。这样算来,大家相安无事,也不会再有崩盘现象了。
到此,侯方域的诡辩术,正式清晰起来:
他首先做出第一个假设,让大家胆战心惊并且相信了两个假定前提:国家士、官、吏的比例不要过高;每家农户每年缴纳20两税赋为苛政。
然后提出第二个假设,让大家迷惑于新出现的两个虚假命题:
士、官、吏的比例在30%为最好;
每家农户每年税赋在14两为最好。
其中第二个“14两”的命题,其实是为了第一个服务,就是要让所有人都接受第一个命题。换句话说,这两个伪命题的目标就是:士,即“君子集团”的比例永远保持在20%的额度以内,不再扩大,也不再缩减。
为什么这里多出来个“20%”的字样呢?很简单,官由士选,假设模型中占据10%的“官”,和10%的士,自然可以划等号喽!
这是一个险恶的维护特定阶层特定特权的政治理论,它所代表的,恰恰是人类心理的最阴暗一面。
每个人都希望好吃懒做,高高在上,既然自己成为了“士”人,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永远维护自己的统治。君子养民的根本内涵,也就在此。
由一小撮既得利益精英,在小范围内决定下全国资源的分配比例,然后公布出去,利用他们的才学与辩才,给全国洗脑并接受这种分配方案。使得国家政体在短期内趋于平稳安定,这其实正是历朝历代治乱交替的本源。
因为人心是无止境的,白水买酒,还抱怨猪猡没有酒糟吃,这就使得“君子”养民中的君子数量,越来越多,而民则越来越少,最后百姓活不下去了,揭竿而起。但“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