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十四章丨维王不豫(1/3)

“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节寰袁公传】

越日一早,气温骤降。果然如天子昨夜所说的那般,下半夜的时候就开端落起了大雨,雨声搅人安静,夜里更加的冷彻。天子体念潘勖和射坚两人回往不便,特地让人在宣室找了个偏室供其休憩。直到凌晨,雨势才渐渐的小了起来,但空气中仍飘洒着濛濛细雨。天气晦暗阴森,未央宫前殿的台阶、广场都被雨水淋湿,展砌的石板都变作了墨色。

汉制,无论大朝抑或常朝,百官都得先在殿前两侧的走廊上等候,三声钟响之后方可上殿。此时走廊上各站着一批身着朝服的官员,他们才来不久,但清早的细雨却很快浸湿了人们的朝服,甚至有些人的胡须和鬓角都被雨水沾湿一片,清风微凉,所有人都迫不及待的等候着上殿的钟声。

站在众人前列的有三个人,其中一名老者苍髯皓首,头戴三梁进贤冠,内着玄色朝服,外罩一件绛色纱袍,腰间佩戴着金印紫绶,此人正是三公之一,济南国人,司空淳于嘉。他微微睁开眯缝的双眼,对站在后面的一人说道;“已经往催了么?”

那人年纪约莫四十多岁,穿着与淳于嘉类似,差别只在于他戴着二梁的进贤冠,腰间佩的是银印青绶。此人现官居九卿之一的卫尉,唤作张喜。他是汝南细阳人,先祖为赵王张敖,曾祖是孝和天子时大臣张酺,故司空张济是其兄。这个张济不是现在西凉军中的将军张济,而是孝灵天子的老师,为天子讲习儒学。中平年间,曾和刘宽、杨赐、刘陶等人共同上书恳求治理太平道,被天子所重视。

单论官爵,卫尉张喜比不过司空淳于嘉,但若是论家世,出身汝南大族的张喜完整不是济南人淳于嘉可以比较的。但在这公共场合,张喜还是没有拿大族的架子,对淳于嘉揖道:“已经往催了。说是陛下早起时偶感不适,先传了太医令过往,是故有些耽误。”

淳于嘉眯着眼仰看数重台阶上的殿门,殿上整洁的站着一排虎贲,心里有些怀疑:“陛下的身材不是已经痊愈了么?这几天甚至能躬亲批奏,与侍臣们议论经学,赴上林与将士们骑射,怎么病情又起了重复?”

张喜却笑了,凑到淳于嘉身边小声说道:“这正阐明这几日的事情都是虚言,陛下病情重复,如何能正常理政?我等不如上书请陛下好生静养,这批奏之权,不就又能回回台阁了么?”

真有如此简略?淳于嘉沉吟不语,前几天天子从未宣召过任何一个公卿大臣,逐日都只是与那些内朝侍臣们在一起。但在尚书台一事后,天子立即在柏梁台见了太尉马日磾,谁也不知道君臣几个讲了什么话。

淳于嘉老成稳重,出身也不容小觑,固然祖上未曾出过高官,但青州淳于氏,代代出儒生。以经学传家,在士人中颇有权威,虽不属于朝中关东士人的核心阶层,但也有着奇特的地位:“批奏之权本非臣子所有,如今朝廷情况特异,国家又殊为英睿,收回往也并无不可,我等何必强求之?强求而不得,徒为他人笑耳。”

张喜皱了皱眉头,显然是不认可淳于嘉的话,但他碍于身份、场合,不敢与其抬杠,只拱了拱手,便不再言语。

这时候,太尉马日磾也朝他看来,两人对视一眼,一时间都没有开口说话。他二人身后各自站着一批官员,籍贯以关东关西为界,中间是一条很宽的走道。在这两批人外,还站着以前将军赵谦为首的第三方权势,人数稀疏,大都是曾经委身事董的。无论关西还是关东士人,都与其保持着若有若无的一段间隔,隐隐有排挤之意。

看着这对峙的三方,司空淳于嘉沉默一叹,这时,他竟然看见王允对太尉马日磾打招呼:“马翁叔近日可还安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