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265 天玄血光(2/5)

曾有过的死谏突然出现在眼前,很多人都无法继续故作平静。现在的御史哪里还有前朝陈时的威风,缩头很久很久了,什么御前闹事、跟皇帝顶嘴,那都是传说中的老故事,直到这些年言官逐渐受到重视,他们的身影屡屡出现在重要事件之中,和陈朝言官鼎盛时期比起来,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远远没有恢复元气。

然而这次大朝会上的血溅五步,却是血淋淋地真实上演了。

这群人,终于要正式走上台前,开始左右天下大势了么?

那么其他人,又会在这其中受到什么损害,获得什么利益呢?不乏一人开始下意识的思考这样的问题,而最直接的,就是这次血谏的原因——废太子,该支持还是反对?许多人不顾礼仪,将目光投向御阶上居高临下的皇帝。

皇帝半日没说话。九龙白玉阶高而远,底下人看不到他的表情。

广场上只有骚动中产生的轻微的嘈杂,以及剩余几个谏言的御史发出的,痛苦的干嚎。御前护卫们的刀光雪亮,映着越来越高的朝阳。

万众瞩目之中的皇帝,终于抬了抬手。宽大的金色袍袖在清晨微微的风中鼓荡着,袖上龙纹翻腾耀眼。“拖下去,杖一百,罢官,全家发配南疆。”他说。

“拖下去,杖一百,全家发配南疆——”尽职尽责的内侍们高声重复,将圣意传达给广场上每一个人,让他们听得清楚明白。

长平王眼角瞄到首辅贝成泰,看见他嘴角极快极轻的上翘了一下。他是支持太子的。

而那边跪着的太子殿下,俯身的姿势更加恭谨了。不过,紧绷的背部在皇帝下旨之后,变得轻松了一点。

群臣先是一愣,当御前护卫将殷御史的尸体从他同伴的手中抢出来,强行拖走,在地上拖出鲜红一道血痕的时候,终于有人忍不住站了出来。

“皇上,三思而行啊!殷大人虽然行为失格,但一片忠心为国,请皇上体恤老臣赤诚!”

“皇上此令一出,不明缘由的人会误会皇上偏袒罪人,恐怕天下臣民寒心。”

最先是两个老翰林站了出来劝谏,随后,稀稀落落出现了十几个劝导的声音,这些人还算出于公心,并没有说什么过激的话。不过,当贝成泰似乎站立不稳身形稍微晃了晃之后,另一些人站了出来,与前头开口的那些人唱了反调。他们指责殷御史包藏祸心,劝皇帝坚持旨意,一定要严惩这些心怀不轨、意图左右大燕根基的跳梁小丑。

广场上开始出现嗡嗡的讨论声。随后,更多的人开始表达看法,有中立的,有支持太子的,更有支持谏言御史们的。甚至有几个人挡在了路上,不让护卫们将殷御史的尸体拖走。

大朝会开始乱成一团。

对于这几个人,皇帝只是简单三个字,“阻者杀。”然后拖尸体的护卫就手起刀落,利索拔刀,将拦路者全都斩于脚下。之后,连带着殷御史和几个新死的人,一齐拖走。平整干净的青石砖上留下几道醒目的血色长痕。

飞溅的血光顿时震住群臣。嗡嗡声小了下去,支持废太子的声音也渐渐变弱,消失。

长平王眼中微有讥讽。

皇帝的强势瞬间控制住场面,当内侍们高喊“肃静”之后,再也没人敢吭声了,包括之前痛哭流涕的几个出头御史。

裕隆帝驾崩之后,编史之人将这个早晨发生的事件称为“天玄血光”,有大儒读史至此,在页脚做了评注,说,燕之言官,失陈之骨气多时矣。

这也难怪。在强权刀剑之下受统治的文人,有骨气的又怎会站在大朝会的广场上。

朝会结束的时候,皇帝对废太子的奏请表明态度,说:“太子有失德之疑,淮南案结束之前闭门东宫,不得参与朝政。”

跪伏的太子高呼“谢父皇慈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