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 :混水摸鱼(1/5)

~日期:~09月13日~

,-<>-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伟大的中国皇帝陛下将要重新召开已经中断两年的众议院会议……费力。

做为罗马教廷派驻的“中国暨东亚地区大主教”费力阁下其实也算一公开的间谍人员并由此引一个有趣的现象:

中国人知道费力会定期写报告给罗马方面但假装被蒙在鼓里只是暗中去偷拆信件;费力这方面知道中国人偷拆过自己的信件但成心装糊涂反而借这样的机会来拍中国人马屁。最简单的就是信件里面凡是涉及到天子小朱的定语全部是肉麻的褒嘉赞颂。按照费力自己跟汤若望的解释是:

“我写情报汇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向教皇履行义务而是借机要取得中国皇帝的信任。”

造成如此另类默契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费力信件”已经纯粹沦落为一种形式。毕竟他的身份不低了罗马方面也不会强求这么一位大主教去干一些有风险的事情因此重要的是“定期汇报”而不是“汇报内容”谁说罗马教廷就不能搞文牍主义?况且按照西方传统事无巨细都要进行汇总性文字备档费力这样身份的人物其文字报告的历史价值始终是存在的。

关于这次“重开早朝”事件报告风格仍是如此通篇措辞全部采用“充分肯定高调赞扬”的正面文字。并且为了凑足字数除了今天的政治事件费力还专门热情洋溢的描写北京城的玻璃品应用情况:

北京的天气很怪春天极短甚至有直接进入夏天的嫌疑。随便下了几场不大不小的雨素了整个冬天的杨树便冒出了一蓬蓬的新芽远远看过去更像是翠色的花瓣将世界装点得愈加生动。在那一片嫩绿之下是衣衫轻薄的行人正在映着阳光放声大笑。伴随着人们幸福的笑颜是玻璃器皿反射出来的七彩之光因为玻璃品的普及道路两边的窗下、门角大量摆放了各式各样、各种颜色的瓶瓶罐罐闪闪亮晃得人从内到外都充满阳光。于是童话所描写的美丽都可以在这座色彩艳丽的城市中一一对应。

应该说如果不是玻璃工艺的成熟使得人们熟练掌握了颜色的应用以及成本的控制中国人是不屑于使用玻璃品的。

据说早在汉代东方朔就曾经用玻璃杯变过戏法但玻璃制品在中国的待遇仅限于此至于“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也多是另类诗人的另类癖好。

从性价比来看玻璃制品在中国古代确实比不上瓷器。但随着商品社会的到来生产上稍稍受一点儿地域限制的瓷器开始了逐步让位的过程。因为不是什么地方都能生产瓷器加上外贸规模扩大之后瓷器的社会价值更加趋向外销国内整体价格也有所上扬所以不受限制工艺完善成本低廉的玻璃品自然而然的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

正是在这种“商品需求影响消费习惯”的大前提之下小朱大力推广的“窗明几净”计划执行得还算顺利。那位名叫“九斤-童”的玻璃工坊主受政府指派用了整整7年时间终于让北京彻底变成了一座玻璃之城。

面对这座即使在漆黑的夜晚也依旧璀璨耀眼的水晶之城很多文人尤其是西方过来的传教士们都爆了无数的灵感在写给教皇的报告中费力专门摘录了这样一段诗歌来表达玻璃窗、玻璃杯等玻璃制品对人类的巨大功绩:

“在屋外放一盏玻璃樽好用它盛满阳光。多年以后重新打开依旧是那时的味道、阳光、还有风情……”

就在费力这个奇怪的神职人员一边溜达一边记录自己的随想时中国的心脏紫禁城的朝会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说如火如荼是因为原本都挺高兴的一次早朝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场混战。

先说说对阵形势图吧:

第一阵:阮大铖+张彝宪对抗几近全体北中国的基层官员(县令)。

第二阵:杨嗣昌借势李定国的“各司其职”出手针对五大边区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